叩问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
作者:李志欣 时间:2018/12/20 11:26:5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48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我一直持积极且审视的态度。作为一名校长,置身教育现场,让我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着强烈的渴望与真实的体认。
如是,我们追问“中小学教师要怎样的学术研究?”便有了其现实的必要意义。
把读书变成教学的工具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对教师而言,读书是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善,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与修补。
曾经听过青岛教师苏静的课,她最大的特点是诗词曲赋、经典名句的运用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我不禁惊叹她超凡的记忆力,惊叹她丰富的语言积累。我想,只要一个人的脑海中装着中国古典文化最精粹的篇章,自然会居高而临下,出口而成章,妙语成连珠。苏静能把一篇《燕子》上成一堂文学综合课,从朱自清的《春》到钱钟书的《窗外》,从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再到德国的里尔克……春天,成为课堂的主话题,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国界。流淌在学生心间的是对文学深邃的理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教书的根在于读书,教师读书是最重要的备课。教师不读书,就会切断文化与思想的命脉,教育教学的底气与灵气便会被吞噬。一个叫别人读书的人,自己却不读书,这可能是中国最滑稽怪诞的一件事情。
我经常对教师们说,教学改革和创新不一定要出去取经学习与效仿,根据自己的阅读也可以进行改革。从研究的角度看,读书自然是一线教师与生俱来的学术研究之路,是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
用实践的理念指导课堂
课堂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场域,教师的智慧能引爆课堂的创造性。教师能创造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领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与宽容愉悦的生命底色,才能透视并了解教育的真相,才能理解课堂的本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培育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主张。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的教学面貌与图景,也是一个教师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思维方式,甚至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多种个性素养。教师应充分认识、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并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审美诉求,自始至终贯彻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其逐步形成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样态,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不过许多教师没有主动重视、积累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认为:“教师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应该等同于学科专家的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条件性知识即学科教学法知识,则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专家的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抛弃传统的陈旧思想,让中小学教师珍惜和尊重他们的实践理念,让他们的课堂教学知识合法地进入学术台面,并能被深入挖掘、被表达、被系统化。而这正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学术科研”的意义所在。
在反思中构建教学方案
每个教师站上讲台,可能一讲就是二三十年,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堂课,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方法,无论是教学过程、得失,还是感受、体验或者教训,每堂课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有记录,撰写教学随笔。
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我深知撰写随笔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知识、狭隘的经验。有反思的学习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经过理论的重建、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目的。
我特别心仪教学反思,撰写反思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推我成长的有力工具。运用教学反思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对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作出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学术研究策略。一线教师不必要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论,应该回归到课堂教学这一原点,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悟,聚焦真实教学问题,把学术研究始终植根于教学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