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

作者:不详  时间:2019/9/30 17:46:31  来源:人民日报转载  人气:1649
  多年后,已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的她忆起当年情形,依旧心潮澎湃:“那一刻,感觉自己拥有了全新的开始!”
  “天书”的密码,正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几十年后,又一位女工登上了国家最高民主殿堂——2008年,从四川武胜农村走出的胡小燕,成为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之一。
  “当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就业发展、子女就学等问题因为我的议案而得到更多改善,我切身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光荣。”胡小燕说。
  新中国,“新”就“新”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里。
  开国大典前一天傍晚,毛泽东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挥锹奠基,并宣读碑文。
  立碑,以人民的名义,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当一座座以人民为名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以人民为名的国家机构应运而生——中国,从几千年王朝之“家天下”变成亿万人民之“国家”。
  1954年9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9月20日下午,1197票表决,1197票赞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获得通过,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百年风雨沧桑,从未有这样一个政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宗旨;从未有这样一个一以贯之的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946年,一名美国记者来到延安这样描述:“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多少年过去,“人民”二字始终被放在最高位置,从未改变。
  今年5月,延安实现整体脱贫,延长县天尽头村也成为欢乐的海洋。
  天尽头村有多远?名字就是答案。路难行,年轻人走出去就再也不回头。
  精准扶贫号角吹响后,政府把山上的荒坡地改成花椒园,把毛驴路变成水泥路,农产品走出大山。路修通的那天,村里鞭炮放得震天响!如今村口立起一块大石碑,上书三个大字——添劲头。
  从“天尽头”到“添劲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18年底全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相当于平均每分钟就有近30人摘掉贫困帽子。
  共产党人“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背后,是28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尽锐出战,是无数共产党员以热血和忠诚写就的反贫困斗争伟大史诗。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福建东山岛,当年风沙肆虐,森林覆盖率仅0.12%。“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横下一条心,带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终使黄沙变绿洲。
  谷文昌的墓就在东山,如今老百姓每年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
  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用生命向内涝、风沙、盐碱宣战;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踏遍世界屋脊的山山水水,一腔热血洒在雪域高原;福建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生前“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
  一个个爱民为民的共产党的好干部,在人民心中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
  金秋时节,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英洁新铸的青铜鼎落成了。
  13年前,王英洁的父亲王三妮有感于国家取消农业税,铸“告别田赋鼎”,纪念千年“皇粮国税”终成历史。
  王英洁说:“今天我再铸感恩鼎,感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两座鼎,一种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始终重若千钧。
  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革命时期,沂蒙红嫂张淑贞抚养了40多个革命后代,而自家4个孩子夭折。暮年的她思维已经混沌,夜里醒来经常颤巍巍地把家门打开:“门关上了,部队路过就进不来了。”
  陈毅元帅感念:“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50多年前,河南林州10万建设大军苦干10年,硬是在悬崖绝壁间,凿出一道“人工天河”红旗渠。
  41年前的冬夜,小岗人托孤求生、立誓为盟,在一张破损褶皱的薄纸片上,按下18枚鲜红手印,“分田到户”,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进入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最响亮的动员令。如今,日均新设企业1.9万户,1小时移动支付约230亿元、收发快递近460万件……向着百年奋斗目标冲刺,每个人都是追梦人,积聚起劈波斩浪的强大力量。
  飞速发展的祖国,让无数普通人有了出彩舞台——
  郭兰英,在旧中国一出生就被抛弃、4岁进入戏班又被卖,在新中国成长为人民艺术家;
  巨晓林,从陕西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工,在铁路建设大潮中一路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工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总副主席;
  马云,一名普通的教师,在风云激荡的时代浪潮中踏浪扬帆,成就一个庞大的电商王国;
  ……
  70年来,人民与国家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雄心、有信心朝着民族复兴伟业奋勇前进!
  世界之中国
  ——70年,见证中国全球坐标的深刻位移,中国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
  “它被视作一辆不可阻挡的重型卡车,注定要主导21世纪。”2019年,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述中国。
  历史,总要以更大的景深回看,才愈能发人深省。
  1843年,鸦片战争之后,刚创刊的《经济学人》就发表首篇涉华报道,分析这个“中央王国”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后能给大英帝国带来多大利益。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后,《经济学人》开辟中国栏目,指出:中国的发展会塑造全世界的未来。
  一份西方老牌杂志仿佛一扇历史窗口,透射出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沧海桑田。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
  从昔日砧板上任人宰割,到世界版图中影响全局的关键力量,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开国大典刚结束,新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者骑着自行车,穿过北京街头兴奋的人群,将毛泽东当天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送到各国旧驻华机构代表手中。
  新中国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首次叩响世界的大门。
  70年间,建交国从18个增至180个,确立各种形式伙伴关系110对,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遍布全球;
  70年间,从被西方世界拒之门外,到参与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联合国专门机构中4名“掌门人”来自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份额升至第三位……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全面提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