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到了“职业倦怠”,并指出“无论任何时代,何种工作,从业时间久了,都会产生职业倦怠”。
的确,伴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周而复始的单一性工作,极易让我们产生心烦气躁、消极倦怠等等负面情绪。不经意间,职业倦怠的降临,让我们开始变得不被领导、同事、学生认可,变得不让家人甚至自己喜欢。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好地缓解职业懈怠,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在这次研修中,我想我找到了不错的答案——向优秀看齐,主动成长!
1、要学会终身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目标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工作中,以琐事繁杂为借口故步自封,而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首先,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多向优秀的老师学习不失为一种快速成长的途径,如这次研修中魏少良老师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做法,可操作性强,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其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自身,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在本次研修中罗文欢老师的《从合格到优秀究竟有多远》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的确,我们既要有埋头拉车的执着,更要有抬头望远的智慧,专注成长,寻求突破。最后,要充分利用研修平台,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2、要善于反思,要学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叶澜先生认为,一个教师反思三年,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肤浅的经验,新时代的年轻教师更需要在反思中成长。反思笔录是教师教育反思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反思笔录地内容可以是班级突发事件的摘记,可以是教学课堂中亮点或败笔反思,也可以是与其他教师谈话的一些启发。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激发自己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从而认真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哪个教学环节有效,哪个教学目标无效,什么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什么原因课堂气氛活跃等等。
罗文欢主任在研修中提到“把每一个问题当成课题”,这又给了我启发和收获。的确,以反思促研究,能寻找出自己教学的优缺点,若能进而优点发扬,缺点改进,然后形成自己的教学优势,这不就为我们走向优秀教师搭建了一架阶梯吗?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后反思不容忽视,课前研究更是举足轻重。研究教材,研究学情,让每一个教学设计有一个亮点,让每一节课有一个笑点。在不断的积淀与反思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研究的乐趣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这的确值得我们年轻教师采用。
3.以研究反推学习,教育科研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要解决问题,我们不得不广泛阅读,以求找到专家指引,不得不相互探讨以求得到优秀经验,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以求找到理论支撑……从最初的单纯追求教学技能逐渐转变为重视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着眼单独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视野进一步开阔,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
4.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或绝活。教书愈久愈发觉得觉得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技之长,或者在书写方面,或者在乐器方面,或者在朗诵吟唱方面……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儿,能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可现实是,谈到这些,我往往不由暗自汗颜,恨不得缩成一团,因为实在没有有底气拿出手的特长啊!在研修中,李美秀老师坚持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写课堂作文的习惯,让我十分佩服。由此我想到,我应该把绝活儿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一个老师在各个领域的特长都可以打造成自己的绝活儿,你会写诗是不是个绝活儿?你能作文是不是个绝活儿?你能背几百篇诗文,算不算一个绝活儿?你能张口就引经据典算不算一个绝活儿……作为老师,能让学生记住你,喜欢你,欣赏你,那就是绝活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研修我受益颇多,深刻领会了“常学常新”这一至理名言,感谢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一起携手的各位优秀老师的慷慨分享!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