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吧,你的创造力!
现实中,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存在着自我分裂的二重人格——内在的我与外在的我,即化“本我”与“自我”。“本我”是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是人的自然本质;“自我”不具有实体性,是一个被现实所异化的虚幻的存在,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活动必须按照人的真实存在来进行,因此,“本我”的意向性旨在向外扩张。但是,社会作为人的总体活动形式,它又极力维护着它的法规。它希望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必须符合这种特定的“游戏规则”,这就形成一个外在的我——“自我”。“自我”的意向性旨在向内发展,并力图将本我全部同化,使人完全丧失其实体的存在。“本我”是人的深层结构,“自我”是人的表层结构,人的现实活动就在表层结构中进行。双方虽然互相对立,但由于各自的特定指向,也存在着局部的互相渗透现象。当“本我”渗进“自我”的层次,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现实活动已具有与他人的特殊差异;当“自我”渗进人的深层结构,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减少,而他活动的机械性,被动性增大。由外向内的发展是人的畸形状态,由内向外的扩张是人的潜能增大释放。“本我”通过“自我”不断从外部客观世界获取经验,增长知识。只有不断从外获取,人才有可能在一定的时刻冲破人的表层控制,释放潜能,使一分裂的人性得到完美的统一,但这种获取必须是“本我”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这时,人就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实体,完成“自我实现”。
可见,正是由于自我与本我、理智与情感社会文化与个体内心生活的固有矛盾造成了无意识、内隐意识的提取、转化的困难,限制了个体潜能、创造力的充分释放和发挥。
文化要传达人的喜怒哀乐,传达人的优越感和罪恶感,传达个人的反省和批判,人们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文化功能来向社会说明自己,实现自己,成一个“完完整整的实体”,获得自我价值。
不要空说什么辩证法,不要庸俗地运用辩证法来有意无意地贬低情感、个性和潜意识的研究。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个性与共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这一系列相对立的范畴,难道必须在每种场合都要全面表述?否则就是简单、机械、片面的形而上学。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不是从静态、表面的现象去认识情感、个性与潜意识,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情感、个性、潜意识,是因为我们曾有过忽视甚至否定情感、个性与潜意识的历史教训,强调情感、个性与潜意识,唤醒人们的创造、创新潜能,不过是恢复历史辩证法的本来面貌。矫枉过正固然很好,可要矫枉,必须首先过正。已被掰弯的钢条,必须用劲反向掰,并“过正”,然后,才能真正恢复到“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总书记的讲话紧扣了时代的脉搏,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育呼唤着适宜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创新教育正有待我们去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不要忽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历来所忽视的情感和个性,不要扼杀人们潜意识中沉睡着的创造力,要大胆解除掉那些有碍潜能释放的自我克制。西方人的宗教精神中有两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对绝对精神的执着的追求和在上帝面前的绝对坦诚。卢梭《忏悔录》的追求和伟大的坦诚精神使这部作品成了不朽之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追求面前显出退缩,显出不应有的虚伪?人,难道只能对现实做出被动的顺应?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本主义代表的马斯洛指出:“在通常意义上,正常顺应或顺应良好的人,意思是不断成功地抵制了许多深蕴的人性,包括认识和意动的两方面,对现实的良好顺应,意味着人的割裂,意味着这个人把他的后背对着他的自我,因为它是危险的……为了保护自己而去反对自己内部的地狱,结果却把自己同自我内部的天堂割裂开来了。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就成了平庸的、密闭的、僵硬的、淡漠的、拘束的、谨小慎微的人,成了不会哭、不会欢乐和爱的人,成了愚笨的人,依赖他人的人,幼稚的人。
对人的现实生存来说,人的深层结构的东西“本我”是人的“地狱”,如果从超越现实,从审美来看待,它恰恰是人之所以有价值的“天堂”。唯有心灵的东西才是自由的和无限的,也只有自由和无限才能达到永恒,达到整个人类的永恒的意义。
人的世界不能没有创造、创新,没有创造的世界是静止的世界,是死亡的世界。人类在创造中才获得生存,又不断创造自己。
醒来吧,你的创造力!
邮编:642153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黄家中学
姓名:林 波
电话:1389052019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