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诗歌阅读题之表现手法题型专项指导

作者:不详  时间:2024/8/16 17:31: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

  
  诗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必备知识
  【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等。
  (二)表现手法:起兴、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点化(化用)、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重点解释:
  1.衬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2.联想、想象: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
  3.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5.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6.烘托:以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心绪、形象。
  7.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超然客公众号
  9.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三)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四)诗歌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曲笔入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信息类文本选材内容多涉及“时代阅读”“科技知识”“时事热点”“文化广角”“生活百科” “社会现象”等众多主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复习备考时可多收集与之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料,开展专题训练活动,提高答题能力。
  【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3)以乐景写哀情。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2)比拟,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3)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某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怀,增强感染力。
  (5)对偶,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表彰集中含蓄。超然客公众号
  (6)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7)反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8)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9)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表意含蓄、巧妙。
  (10)互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
  (11)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12)反复,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13)用典,表达感情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1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感情,主旨,效果等。)
  高考真题
  1.(2024 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超然客公众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2.(2023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技巧以及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
  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近几年考查形式
  一、表现方法
  (2023年天津卷)1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鹤叹
  [宋]苏轼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
  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当时苏轼外任定州。
  指出全诗写作视角的变化。
  参考答案:开始与末尾是以诗人的视角展开写作,表现作者呼叫鹤与眼见鹤离开的场景;中间是以鹤的视角展开写作,借助鹤的神态举止寄寓情感。超然客公众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开头,诗人说“我欲呼之立坐隅”,主语是“我”,宾语是“之”(代鹤),可见是以诗人视角展开。而中间从“鹤有难色侧睨予”到“戛然长鸣乃下趋”,都是以“鹤”为主语,具体描绘鹤的神态、举止。而最后,“难进易退我不如”,诗人感叹自己不如鹤懂得进退之道,则又是以诗人自己的视角展开写作。
  二、修辞手法
  (202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超然客公众号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三、表达方式
  (2022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超然客公众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