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考生谈2004年语文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倪哲先| 时间:2004/6/3 7:28: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29
今年的语文高考题会有哪些变化?下边仅就我了解到的以及我认为在这些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词 语 方 面
词语方面,以往的高考题都出了两道题,一道考虚词和普通实词的应用,一道专考成语的应用。今年估计仍然是两道题。今年与往年不同的一点是,“考点说明”在“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条目中,括号里将原来的“包括成语”改为“包括熟语”,就是说将考查的范围扩大了。因为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习惯语等等。这道题怎么考?一种可能是像以往一样,提供四个句子,有的句子里有成语,有的句子里有成语以外的熟语,问哪一个加点的词语用得对或错。另一种可能是提供若干个词语(有成语,也有其他熟语),问其中哪一个和哪一个能互换或不能互换。估计采用第一种形式的可能性大些,因为它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能考查出考生对其应用情况是否掌握。
初次考成语之外的熟语,估计这成语之外的熟语会是常用的、大家都熟悉的,所以不必有太多的忧虑,但也要有所准备。
二、标点符号方面
大家可能都知道今年要考标点符号。1998年以后的这几年都没有考标点符号,今年又要考它。怎么考,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放在第一大块即“语文基础知识”里头,取消去年“辨析新闻标题有无歧义”那道题,代之以标点符号题;第二种说法是放在文言文阅读里头,在文言选段中抽出几个句子来,让考生加上标点符号;第三种说法是放在现代文阅读里头,抽出几个句子来,让考生加上标点符号,或者设计出几种标点办法,让考生选择。我认为将会放在第一块里头,代替去年“辨析新闻标题有无歧义”那道题;题型是选择题。不会放在文言文阅读里头。因为那不是考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而是考文言文断句、阅读的能力。再说,出标点符号题是要有针对性的:在使用标点符号时常常出现哪些错误?这些错误考生能否辨析出来?文言文里使用较多的是顿号、逗号、句号等,标点几句文言文就很难考查出考生对标点符号掌握的情况。也不会放在现代文阅读里头。放在现代文阅读里考,得有这样一段文章:里面很有几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对考生颇有考查作用。这样一段文章是只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认为不会放在现代文阅读里考,更重要的理由是,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分析、理解现代文能力的,如果插进一个标点符号题,会分散考生分析、理解现代文的精力。
既然要考标点符号,那么我们就要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全面的归纳、复习。这里提醒一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特别留心以下几种情况:
1、顿号
(1)概数内部不能用顿号。如:
※ 这个小姑娘大约十二三岁。
※ 所占的比例大约是百分之六七十。
(2)句子内部并列的词、短语之间能用顿号,而句子与句子之间不能用顿号。如:
※ 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还可以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交友聊天,甚至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观光旅游。
在这里,“听音乐”、“看电影”、“交友聊天”等都是句子而不是短语,所以它们之间不能用顿号。
2、分号
分号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复句内部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二、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用分号。这两种情况,第一种考的可能性大些。另外还要注意,若干个分句,只要其中有一个分句后边用了分号(分句内部有逗号),那么其他分句的后边也要用分号(尽管它们的内部没有逗号)。如:
※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3、冒号
冒号的作用是提起下文和总结上文。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冒号应管到它后边那个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末尾的不能用冒号。如:
※ 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句中的冒号应删去或改为破折号。
4、问号
(1)在选择疑问句中,问号要打在末一个分句之后。如:
※ 这次旅游,你是去瞻仰故宫呢,还是去攀登泰山?
(2)倒装句的问号打在句子的末尾。如:
※ 是不是肚子疼呀,小朋友?
(3)句中虽然出现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而是陈述句,句末不能用问号。如:
※ 我也不知道他明天会去哪儿。
5、引号
这里想强调的是在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引号的使用问题。引用别人的话,分独立引用和非独立引用两种情况。独立引用,末尾的标点要放在引号里边。非独立引用,如果被引用的话处在句子中间,引文后不加标点;如果被引用的话处在句子末尾,句末的标点要放在引号之外。如:
※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6、括号
要分清是句内括还是句外括。如果是句内括,括号要紧贴在被注释、补充的词语之后,括号内最末一个标点省去。(问号和叹号除外。)如:
※ 中国猿人(全名“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中的话是注释、补充整个句子的,这叫句外括。句外括放在句末标点之后,括号内的标点符号不变。如:
※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即兴”。)
上边说的几种情况,在过去的高考试题标点符号题里都出现过,有的还不止出现过一次,所以要特别注意。
三、文言文方面
文言文阅读,选文可能仍遵循去年的思路,选一段有关的议论文字附在所选文段之后。
今年这一块的变化是:减了一道选择题,增加了一个翻译的句子。所以今年的第Ⅰ卷将是42分,第Ⅱ卷将是108分。
前边减一道题,怎么减?很可能是将考查实词的题和考查虚词的题合并。估计是从文段中选两个实词、两个虚词,再从课本中选两个实词、两个虚词,组成四项,让考生选出其意义、作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第Ⅱ卷句子翻译由原来的两句增加到三句,分值由原来的5分增加到8分,加强了翻译能力的考查,所以下边就谈谈句子翻译的问题。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翻译好句子,前提是读懂文段,这是不言而喻的。要读懂文段,靠的是平时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但考场上也不是没有技巧可言的。这技巧就是充分利用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特别是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那道题,更应该充分利用。下边以2003年的文言文阅读为例,说说如何利用这道题来阅读文段。
下边是所选文段: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看完文段后先不要急着答题,那样做往往会事倍功半。应该是在看文段时,边看边留心哪些词、哪些句子不大懂,看完后,带着问题看看刚才说的这道题。
2003年的第14题是这样说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分析、概括了从开头到“顾问西方之事”的内容。)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分析、概括了从“帝幸东都”到“矩后从幸江都”的内容。)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分析、概括了从“及义兵入关”到“但悦媚取容而已”的内容,其中只有“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一句有问题,其他也是对的。)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劝谏,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分析、概述了文段余下的内容。)
这四项把文段的基本内容按顺序叙述了一遍,尽管里面的分析、概括有不准确处,但那只是个别地方。(即使某一项说的全错,那也只占到四分之一。)这四项所述使我们对文段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让我们知道写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主要人物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等等。在看了这道题之后,再细读文段,然后再做题目,应该说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
要求翻译的句子,命题人选的会是比较典型的。典型在哪里呢?一、可能有实词方面的。如某字可能是通假字;某词可能活用了;也可能是某词有多个义项,在这里该是哪个义项,得仔细琢磨。 二、可能有虚词方面的。看考生是否知道某虚词在句子里起的是什么作用。三、可能有句式方面的。某个句子句式特殊,看考生是否看得出来。考生在翻译时就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考虑。如2002年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就是要考查考生知不知道“其”是表揣测语气的,考查考生知不知道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如2003年要求翻译“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要考查考生是否了解“恶”、“过”、“佞”等词在这里的意思。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平时的文言文复习,就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四、 语言运用方面
高考题第六块即“语言运用”这一块过去出现的题型是扩写、缩写、仿写、改写等等,今年会不会出现新的题型?估计有这种可能。比如说提供一张图表,图表里显示出某个特点,让考生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既能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生们不妨作点准备,从报刊上选些图表,锻炼一下自己看图表并用文字加以概括说明的能力。
五、写作方面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高考乃至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言,写作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最强、对高考成绩影响最大的一道题。因此,写作受到考生密切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在写作问题上谈下边几点意见:
1、明确话题作文的特点。
话题作文跟材料作文不同。材料作文,既是考写作,又是考阅读,读不懂材料,不知道材料蕴含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提炼出论点;论点提炼得不对,所谈内容与材料蕴含的意思不一致,那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话题作文,材料所蕴含的意思被点明了,一般来说,不存在读不懂材料的问题。另外,话题作文比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放得开些,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除了内容方面的以外,还有文体方面的,明白地告诉考生“文体不限”。应该说,话题作文能让考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具体来说,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主要有四点:
(1)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供考生确立写作中心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帮助命题人引出话题、帮助考生理解话题的。
(2)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始终紧扣材料。考生写作时先要叙述材料,接着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然后再生发开去,阐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希望。而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对考生来说只起一个帮助理解话题的作用,作文中不必也不应该再使用这个材料。有些考生不知道这一点,在文章中又用这个材料作论据去阐明观点,更有甚者,就在这个材料上进行补充、拓展以敷衍成篇,这就大错特错了。
(3)材料作文的主题是确定的,这主题就是刚才所说的材料中所蕴含的观点。话题作文的主题是不确定的,它只确定一个写作的范围。比如说,2003年的话题作文所谈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你可以谈感情的亲或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也可以谈感情的亲或疏对事物的认知没有影响,只要你是围绕这个话题来谈并且言之有据就行了。
(4)材料作文文体是议论文,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因为围绕这个话题表达某种见解,不是非议论文不可。
2、明确话题作文写作的主旨。
这里说的即是审题的问题。刚才说过,话题作文审题比材料作文容易些,但并不等于说考生写作时不用审题了。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是开放,但一味地开放,会出现考生宿构、套写、抄袭等弊端。所以近年来命题又在限制上做文章。这就需要我们读明白题干下边的话,明确哪些方面开放,哪些方面有限制。要明白这些,当然也就需要审题了。
下边以审读2002年作文题为例来看看应该怎样审题。
2002年作文题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叙述一个材料,我们可以看作提出这个话题的背景,是个“背景语”。)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是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的,可以叫作“启示语”。)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最后确定写作的话题,可以叫作“话题语”。)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这是强调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叫作“强调语”。)
题干下边讲了这么四点内容:背景语、启示语、话题语、强调语。
(1)背景语。作用已在前边讲过。2002年话题作文的背景语是个小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情节是完整的。
(2)启示语。旨在启发、引导考生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帮助考生打开写作的思路,是考生尤其要仔细琢磨的部分。上边的启示语对考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作用:
a、取材范围
“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这句话启示我们:文章所写的“选择”要“触动心灵”,要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要激荡起灵魂的震撼;选择的材料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见到的或听到的。
b、材料运用
“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这句话在启示我们:要写出“选择”的结果。“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句话启示我们:你过去经历的(或见到的、听到的)那次“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现在要作出正确的评判。
c、写作主体
“每个人”、“我们大家”等词语启示我们:写作的主体既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是“他”;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3)话题语。旨在明确写作的范围。“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这句话要求作文所写的“选择”必须是曾经使心灵深处“翻江倒海”,必须触动灵魂,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有思想的参与,能让读者听到灵魂深处的声音。
(4)强调语。旨在明确作文在立意、文体、拟题、字数等方面的要求。
明确了上述这些,就是明确了哪些方面是开放的,哪些方面是有限制的,明确了写什么,不写什么。明确这些东西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
3、立足于“基础等级”,力争到“发展等级”。
高考作文评分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这是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提高作文评分的可信度,让真正好的作文打上高分,同时也给基础好而临场发挥不理想的考生一定的分数保证。总的目的是提倡打好基础,鼓励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写作能力。为此,作文评分标准也有变化,在总分60分不变的前提下,“基础等级”占50分,“发展等级”占10分。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基础等级”是用全面评分法,就是说,评分时,“基础等级”所要求做到的(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必须都考虑到。而“发展等级”则采用一点评分法。所谓一点评分法,就是以“发展等级”提出的四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最突出的一点该得多少分就给多少分,不是把“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几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给分。这一点评分法,它不要求你全面优秀,只要求你某一点突出就可以给你高分甚至满分。当然,一篇文章像一条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点很突出,整体也不会是很差的。这也就是在“发展等级”中敢于采用一点评分法来评分的原因。
明确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和评分办法,那就有努力的目标了。首先要努力做到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比如说,“基础等级”里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你的文章就要写出真情实感,就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果在文章中胡乱编造,让人一看就觉得不真实,不符合考生生活的实际,那就肯定感情不真挚。如果在文章中表现出性格怪异,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那里大发牢骚,那就肯定思想不健康。光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还不够,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向“发展等级”努力。比如说,你的语言基本功好,文章写得通顺流畅,那就还应该争取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争取把一些诗文名句融化到文章中去,争取锤炼一些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句子……努力做到符合“发展等级”中“有文采”的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