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的希望之光——大连地区语文研讨课观摩后记
作者:开发区三中 辛媛 时间:2005/10/13 19:44: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0
2002年4月8-9两天,在大连育文中学和大连五中观摩了大连市四区语文研讨课,感触颇多,启发很大,不由提笔写下这篇观后记。
此次展示课的教师年龄均在20-30岁左右,这些年轻教师在课上表现的教学机智,娴熟的驾驭教材能力,丰富的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及对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令人对他们多了几分敬佩。综合这次研讨课我认为有以下几大特点:
特点一:课前的热身活动丰富多采
"亲其师,信其道"。因为在育文中学上课,学生为抽签临时选定与任课教师配合,为了熟悉了解学生,各任课教师便来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进行脑筋急转弯抢答,有的是名师点击:诗词对句:有的从学生喜欢的歌星、歌曲引人;有的接歌比赛,分小组,一人唱一句,下一个选其中一字接唱;还有的编故事接力,老师开头,学生依次一人一句编下去。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学生中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老师与学生由陌生似乎一下子就成为相识已久的朋友。学生便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在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点时,随着老师走进知识的海洋,探幽寻宝。
特点二:一课一得,实实在在搞训练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往往主要原因是因为头绪过多,而四面出击。上课怕漏了什么,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因没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劳而功微。而这次市内的几堂课最突出特点就是让学生课课有得,尤其突出一得。
并且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看起来是研究探讨,是活动,是游戏,其实是将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巧妙地结合于一体。
特点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尝试与展示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倡导学生互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的课程目标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这次我们听的这几节课,大都能较好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课堂上的结构体现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主动获得知识,进行交流,或互相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将问题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21世纪人才所需具备的合作精神。
这种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配合、参与学习的热情。教者采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并以自身优秀的语言素养所形成的独特的个体魅力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老师走向知识。此时,过去的"讲堂"已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了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问题,去发现问题,去发现真理,学会自己找路、走路。这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就不讲,"讲"是为了不讲,讲什么呢?归纳几节课的共同点有三:
①提示性讲解:如拟标题的标准,记叙文阅读提出问题的角度有哪些?阅读分析前加以提示思考的途径。
②释疑性讲解: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当学生在自学中讨论交流还不得解决的时候,教师需讲解帮助弄明白。
③补充性讲解:当学生交流的问题认识角度过浅时,适当的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但这一切还是落实到指导学生学的根本上。
特点四: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将德育潜移默化渗透其中
这几节课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还有一个共同的侧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表现在想象力的培养上。
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让学生想象四位作家与莫泊桑见面的情景;《天净沙·秋思》展示四幅景物,让学生任选一幅展开想象进行描述;《绝唱》播放雨声,让学生借助想象,运用通感,即一种特殊的比喻,将无形的雨声描绘的生动形象。
"人类离开想象,世界将会怎样"这句广告词所寓含的另一个深刻意义便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正源于此,近年来的语文中考和高考作文和阅读题,常常在这方面做些文章。
"文以载道",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习好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这些教师在授课中无不潜移默化渗透着思想教育。特别是《白色方糖》的文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教者的一段情深意切的背诵,一曲回肠荡气的《爱的奉献》将课推向了高潮。其实学生新闻记者理解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是离不开深刻的人生体悟的。“认识有多高,作文水平就有多高”。此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特点五: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这次参赛教师无一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心灵感到愉悦,视听结合大大增加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在观乐中学习,怎会厌学呢?这正如米卢的“玩足球”理念一样。同时,多媒体的运用,省时高效地将教师引导要点传递给学生,且清楚明了。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并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学生的学习评价、反馈和指导,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
当然,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