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形象·博喻奇警·逻辑严谨——《庄子》的艺术成就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0/13 21:53:1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64
  一、哲理与形象的结合
  庄子散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的说理,不局限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演绎,而是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本文的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整体性寓言形式。本文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整篇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先秦诸子中多喜引用事言故事来说理,但像本文这样,整篇都是寓言故事,却很少见;而且这里的寓言不是引用·,而是庄子自己虚构的,这也是庄子寓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寓言的基本特征,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寓意富有哲理。本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而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通过两人的对话,通过正反两种思想境界的对比,十分清晰地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寓言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2.寓理于意境描绘。通过景物描绘,创造意境,这是诗歌的基本表现方法,但在庄子的说理文中,却常常采用这种寓意理于“境’’的诗歌表达方法。本文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淡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景象,接着又展现了“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的浩瀚景象。通过这两种景象的对比,不仅显示了楼外有楼、天外有天的客观事实、事理,而且显示了看待世界的两种眼光、两种心态、两种境界,由此也就自然地层开了说理,自然地导向了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的哲理。意境的描绘、两种境界的并列,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形象可感性,而且寓意比抽象说理更含蓄、更丰满、更有理趣。
  像庄子散文这样寓理于寓言故事和意境描绘,在中国说理文史上是极其少见的,这恐怕与他所极力宣扬的虚无缥缈之“道”相关。庄子之“道”的深微玄妙,与其行文的生动奇谲,表里相应,十分合宜。“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能通过种种形象化的手段,将不可道之道传达得相当鲜明清晰,这是庄子散文最令人折服之处。
  二、运用比喻说理
  庄字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就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在阐述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时,又连用了“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碧空之在大泽”、“似梯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一系列比喻。广义地说,文中的百川灌河、万川归海、天地之大、九州之小等等事例,乃至整个寓言故事,也都具有比喻意义。因为认识无止境这一文章主旨是包容一切的普遍规律,其具体内容是不可能尽言的,故略举一二,则皆具有以例喻理、以一寓万的性质。所以可以说,本文中的比喻本身,也都是在说明事物的相对性,在喻比认识的无止境,此之谓整体设喻,援譬设喻过程也就是论证说理的过程。
  三、宏肆有力的语言气势
  文章贵有气势,说理文尤其如此。这气势,首先来自于理直气壮,但也常常得力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本文的气势,既来之于整体说理的层层推进、内在意理逻辑严谨(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也来之于大量排比句式和反诘句式的运用。“井蛙”、“夏虫”、“曲士”三句是排比,“四海”、“中国”、“万物”三句是排比,“五帝”、“三王”、“仁人”、“任士”四句也是排比。北海若的话几乎都是由排比句组成的。排比句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一连串同构句式的大肆铺陈,造成行文的一种滔滔莽莽、宏肆张扬、铿锵有力的气势。“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不似碧空之在于大泽乎?”“不似梯米之在于大仓乎?”“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都是反诘句。本文的反诘句,不仅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而且与排比句统为一体,双重累加性地强化了语言的气势和说理的力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