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诗造境,点化无痕

作者:(414014)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陈立军  时间:2005/10/31 19:01: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5


  诗词的语言是凝练的。诗(词)人总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蕴。为此,许多诗(词)人往往喜欢在诗词中用典。有的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则引用前人诗句。后一种形式的用典在姜夔的《扬州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词中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寇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五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诗句。全词借用了杜牧四首诗。原诗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一、虚笔反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其中“竹西佳处”就是化用了杜牧的“谁知竹西路”。一开头,“名都”“佳处”对举,重复言之,意在突出扬州的繁盛。这繁华之景是眼前之景吗?非也,这是虚写。虚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既是点题,也为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到了反衬作用。
  二、虚实映衬.“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先虚写,借用“春风十里”表现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而后实写眼前之景:“尽荠麦青青”,十里长街,仅留荠麦,商场屋宇,荡然无存。今日的荒凉代替了昔日的繁华,两幅图景对比鲜明,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变,寄寓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感时伤世的意绪。
  三、借题发挥.“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当时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今要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也写不出“豆蔻词”,做不成“青楼梦”了。这无疑是表明,如今的荒凉确实使人有了难言之痛,从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这种借用杜牧的诗意来抒发自己感受的写法,起到了借题发挥、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
  四、反用其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描写的是美人月下吹箫的优美情景,反映的是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词中的这两句从反面巧用其意。如今,桥虽在,时已非,无复有往日的管弦吹奏,无复有往日的笑语喧哗,唯一的声音,只是“清角吹寒”。真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词人把杜牧的诗句拿来,或虚实相济,或借题发挥,或反用其意,使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回环往复,跌宕生姿,拓宽了词的内涵,加深了词的意境,更有力地表达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