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颇有“特色”的高考语文试卷
作者:辽宁盘锦市第二完全中学 李蓬 时间:2005/11/7 7:55: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14
今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由辽宁自主命题,这份试卷颇有“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难、偏、怪、旧。
难,无可厚非,这里不想多谈,只想列举两组数字来说明难到何等程度。其一,学生普遍感觉难的题(第一卷的单项选择题和第二卷的作文题)姑且不论,仅第二卷的15小题至24小题的全省平均分就比2004年低了8分多(《辽宁日报》有报道)。其二,今年省状元的语文成绩仅仅为112分。
偏,最显著的例子是文言文的命题不遵守《考试说明》。辽宁《考试说明》“千呼万唤始出来”(4月份才出台),又增加了文学常识的考查,已经给高考总复习带来了诸多困难,而高考试卷竟然不遵守游戏规则,出了一道文言文断句题。命题人可能是误把北京《考试说明》当作辽宁《考试说明》了,因为只有北京《考试说明》才规定考查文言文断句。
怪,有些题既不是考知识,也不是考能力,而是制造混乱。例如第2小题,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答案为C项,学生却很容易选择B项。导致学生出现这个失误的原因是命题人用心不良。C项中的“无明火”还有一个词形为“无名火”,《现代汉语词典》把它们释为异形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它们释为两个同音近义词。不管依据哪部词典,都说明“无明火”与“无名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接触更多的是“无名火”,很容易认为“无明火”有错误。再说语言专家在处理这两个词的问题上尚且意见不统一,让学生在考场上怎么拿定主意呀!如果仅仅是这一选项有问题,学生还可以用排除法来解决,可是B项也有问题。B项中的“保镖”、“入场券”、“味同嚼蜡”都没有错误,只剩下陌生的“按迹寻踪”了;“按迹寻踪”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按迹循踪”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都没有“户口”,命题人为什么拿这一词语来刁难考生呢?再如第6小题,题干为“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极其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该题四个选项的修辞方法都正确,题干显然有误导。所谓的“不正确”是在“作用”上打主意,可是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都列出五六条,把一条无关紧要的错误埋伏其中,命题意图何在?
旧,旧题型随处可见,旧观念显而易见。第5小题是选择语意连贯的排序题,过去多为单项选择题,由于其考查功能极差,近年有退出高考题的趋向,辽宁却如获至宝,而且设置得很不合理。答案是A项,A项的排序为②①⑤③⑥④⑦,其中②的主语是“我们”, ①的主语是“体系”,⑤的主语又是“我们”这样频频转换话题是影响语意连贯的一大忌,所以学生很容易首先排除A项。第6小题不仅是怪题(前面谈过),也是偏题、旧题。《考试说明》对考查修辞方法的能力要求是“应用”,那么第6小题是考查什么呢?正因为单项选择题不适合考查学生实际应用修辞方法的能力,所以此题型退出高考多年了,辽宁却把它捡了回来。今年辽宁卷的作文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虽说是旧题型,但近两年个别省、市有恢复使用的,辽宁恢复使用命题作文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辽宁卷的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让考生恶心。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创新,可是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如何写真情实感?又如何创新?只能让学生为命题者的思想找根据,这个思想就是“一年比一年好”,“一代更比一年强”之类的赞歌。这样的命题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为儒家立言”有什么区别?
此外,有些题的答案也值得商榷。先看下面一则寓言: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 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24小题要求考生“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所给答案是“身教胜于言教”,评分标准是“如超出要求字数,每超过一字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其实,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好的。“螃蟹妈妈”明白了自己起初的愚蠢,那么愚蠢在那里,就在她起初的要求未能从实际出发——命题人并未真正明白。考生的很多答案都很贴切,如“教育孩子要从实际出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做事要考虑自身条件”等等。可惜考生在考场上展示出的这些智慧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令人痛心。
总的来说,这份高考语文试卷没有什么辽宁特色,也没有什么创新精神,负面影响很大。尽管有些名师、专家也给予了很多肯定,但是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考生和一线教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