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1/12 21:37: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90

 

  近几年高考都是以话题作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比起以前的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的难度降低了,这样一来学生在应试中就不会因为读不懂材料,找不准材料的主旨而走题或偏题,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写作水平。但是,并不是说话题作文就不需要审题了,事实上话题作文也是需要认真审题的。从这几年的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审题错误或不当是考生失分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重视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从这几年的话题作文形式来看,这一类作文一般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的具体要求”四个要素组成,有的没有话题材料,有的也许没有提示语,而话题和写作要求一般都是不可缺少的。下文主要从“话题”这个要素的特点来谈谈不同类型的话题的审题和立意:
  一、观点型话题
  观点型的话题是指那些从话题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或者是命题者从某一个角度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一点见解,把它拟成话题作文的“话题”。这些话题的特点一般由主谓短语或动词性短语充当,对事物有所断定,包含一定的思想意义或教育意义。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是一个观点型话题。由于这类话题是直接从材料中提出的观点,在审题时只要抓住材料和提示语进行审查就能够审准话题的含义。如果从“话题”本身来审察的话,由于它是由主謂短语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我们可以重点把握“话题”中的动词来审题,就能够发现,它或者叫人应该怎么做,或者叫人不应该怎么做,总之,它要人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就是叫人回答“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就不能写成“答案不是丰富多彩的”。又例如下面这个话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上,伯夷守节,隐身采薇,饿死首阳;屈原怀沙,行吟泽畔,投身汨罗;更有“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的佳话流传。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代作家贾平凹对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甚为推崇,他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更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要保有精神的明月清泉,须要守护心灵的空间。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走向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请以“守护心灵的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写感受,可以发表议论,编写故事,等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话题,材料中已经说明了古人是如何守护心灵的空间的,话题要求我们去写“在实用主义盛行,价值观多元走向的今天,我们如何守护心灵的空间”。审题的重点就在动词“守护”上。
  这种观点型话题由于“话题”本身就是论点,写作这种话题作文时在立意上就不必要发费什么心思,将“话题”作为文章中心就可以了。如果写成记叙文,记叙的材料和叙述的故事能够体现这个观点就行;如果写议论文的话,就将“话题”作为文章的论点,只要在写作中围绕这个“话题”选取材料进行议论就可以了。而且这类话题的材料也是写作中的一个典型论据。
  二、范围型话题
  这种话题通常只是给出一个写作范围,没有表明什么观点,。这种话题一般由“偏正短语”充当。这类话题自由度最大,留给考生的思维空间很大,但是,考生在审题时由于对“话题”的范围把握不准,常常在写作中偏题。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心灵的选择”就是这种类型的话题。它给考生圈定的范围:一是 “选择”,二是
  “心灵的”。是一个人在经过思想的矛盾、斗争之后所作出的选择。而许多同学只写选择,没有写出心灵深处的思想斗争后的那种艰难选择,不能算是完全切题。
  这种话题只给出了一个写作范围,至于写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和中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具体写法和角度也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是在话题范围内立意,都是符合要求的。对于这种类型的话题,在立意时注意多角度去思考,找到最适合自己去表现的中心。
  三、关系型话题
  此类话题一般是在提示性文字中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命题者常常将这样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合并一起制成一个话题。以并列短语或并列复句的语言形式显示。例如,200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的话题“语言与沟通”,就是这种类型的话题。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也是这种类型的话题。这个话题用连词“和”将“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这两种事物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并列短语。一般地说,并列的两个事物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条件关系,或是包含关系,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等。对于这种话题,在审题时我们可以根据话题材料或者话题的提示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偏题。
  ﹡另外,这种关系型的话题作文中还有一种在提示性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是两种相互矛盾或对立的现象或态度,“话题”的构成是“非此即彼”的两种态度或观点。它们这种关系一般是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上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如果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性质,在认识上就不会形成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态度,也就是这种类型的话题是人对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2004年深圳市高三年纪第二次调研考试的话题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听说过默罕默德唤山的故事吗?有一天,他带着他的40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这座山过来吗?”默罕默德对他的门徒微笑着把头一点,对大山喊了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音。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回归宁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山。默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主动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达山顶,他们因实现愿望而欢呼。
  这个故事给我们无限丰富的启迪。面对自然界的山,是唤山“过来”,还是我们主动“过去”,答案当然不言自明。在人生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山”矗立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态度是应该主动还是应该被动,有时就很难一概而论。
  请以“主动与被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对于这类对比型“话题”,我们在审题时不需要象前面所讲的关系型话题那样必须两者兼顾,完全可以只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像上面这道作文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可以用来立意的,都是值得肯定而且都有理由可以阐析的,因为它们两者都是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山”时所采取的态度,根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写作中我们可以“取其一方面”来加以分析,而在论述过程中,用其反面来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论怎样选择,都必须是所给“话题”中的一个部分,而不能另立话题。假如硬是从这种“非此即彼”的两者的夹缝中勉强地找出一个二者兼顾的观点来立意,这无疑是作茧自缚。当然还可以站出“话题材料”中双方观点之外,以
  “局外人”的身份对“话题”中的两种不同观点或态度作分析评价。例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这个“话题”中的“忘”与“不忘”都是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或态度,不存在谁是谁非。题中没有要求我们选择“忘”或“不忘”,立意时既可以只选择“话题”的一个方面,也可以对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和态度加以分析评价。分析两种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