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能不能拒绝爱情?
作者: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贺克春 时间:2005/12/2 20:02: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63
起初,我是沉默的,有所顾忌:目前中学生早恋现象已相当普遍,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谈情说爱”,这不是对学生早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吗?但一想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鲜明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心中便释然了。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美育资源,而爱情作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便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审美教育话题。翻开高中语文教材,不乏爱情题材的作品,如《诗经》、《孔雀东南飞》、《闺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红楼梦》、《边城》、《柳毅传》、《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要想使学生对这些作品达到一个知、情、意的审美感知层次,爱情这一神圣的话题在语文课堂上是绝对不能绕过去的。
再者,“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谁对爱情不充满着憧憬?更何况生理、心理急剧走向成熟的高中生呢!放任自流是绝对不可以的,严防死守也是根本就不现实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也像《闺塾》中的陈最良有意曲解《诗经》中的《关雎》那样,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实上,学生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以及时下文化环境的影响,已使如今的高中生对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婚恋内容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更有一部分甜腻化、低俗化、内欲化的作品会促使学生有着一种强烈想探究爱情的内心欲望。而且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是需要学习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爱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朦朦胧胧的爱情观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才能够成为理性的、有价值的爱情观。因而,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有关爱情题材的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对朦胧的爱情能够进行实质性的思考,理性对待两性情感,对未来必然遇到的爱情经历做一定的心理准备,则将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高层次的审美教育。
在公开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过程中,执教老师敢于大胆地带领着学生走进杜十娘与李甲、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悲剧中,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正是假惺惺的礼埋葬了人性,正是冷冰冰的利扼杀了真情。女主人公的死更让学生懂得了:爱情是纯洁的,是不容亵渎的,更是不容买卖的。学生在经过比较阅读后,教师则进一步让学生知人察己,展开现实反思,谈论着自己所欣赏的爱情故事。有人谈到了《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故事,明白了爱情是相知相亲,心心相印,自由神圣的;有人谈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认识到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是不容强制、屈抑的;有人谈到了舒婷的《致橡树》,悟到了爱情是要追求自由平等、互依互助,应摈弃用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爱情;有学生谈到了《巴黎圣母院》、《简爱》甚至影视《大话西游》中的爱情故事,认识到爱情是浪漫的,同时爱情更是一种责任;更有学生联系社会谈到“女为悦己者容,男为获取名利和权力来换得爱情”的故事,体会到现实中的人们对爱情理存在着偏差,因为爱情不仅仅是被爱和被关注,更应是爱和关注着对方……热烈的讨论和发言是在教师自己写给爱人的情诗《木棉树》的配乐朗诵中结束的。学生疯狂地鼓掌和丰富的表情足以证明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已触动了他们纯洁的心灵和内心深处的情愫。
无疑,本节课是成功的,它对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是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的。可见,爱情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是受学生欢迎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