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研究性阅读”
作者:灵丘豪洋中学 谢永延 时间:2005/12/17 13:45: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66
语文素有“文以载道”之说。“载”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道”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作者的观点认识、喜怒哀乐爱憎等感情都靠 “文”来传载,那么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利用“文”这一工具去解读作者的内心,这就需要读者走进文中。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它的第一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没有读者的自主,文的精魂,文的语言的生命力,进不了读者的心田,读者感受到遨游在智慧海洋的乐趣,更不用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了。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己有的语文素养走进阅读材料中去进行研究、探讨。
“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去对材料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尝试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挥学生获求知识的主动性。
下面,我以《卖炭翁》的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出示课题时,教师将原小序“苦宫市也”一起板书,接着根据小序简介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然后向学生提出结合历史背景,围绕文章题目设计问题的要求,将学生引入阅读思考中。学生阅读全文通过考虑后,即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写的?造成卖炭翁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卖炭翁》一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写《卖炭翁》?”等等。学生提出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并且板书与本课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研究分析课文。
“这篇诗歌以描写对象卖炭翁为题无疑是一首写人叙事诗。那么,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进行讨论研究。”
学生仔细地阅读,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努力向作者心灵深处靠近,通过讨论研究归纳出,“伐薪烧炭南山中”点其身份,“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状其外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表其目的,“心忧炭贱愿天寒”露其心理,“夜来城外……泥中歇。”述其卖炭途中的情景。
在以上的描写中,如果说身份、外貌、目的的交代都较为显露的话,那么对其心理的刻画就较为隐藏了。一方面是“衣正单”,而另一方面又“愿天寒”,这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研究后充分发表见解。原来作者因其“衣正单”而“可怜”老翁,老翁因担心炭贱而“愿天寒”,学生们通过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心理活动描写,深刻地理解了卖炭翁的悲惨境地和生活艰辛,同时也了解作者对老翁的同情。
由以上的分析中,学生得以准确地把握卖炭翁烧炭的艰辛,形象的凄苦,目的的苦涩,心理的矛盾,卖炭的艰难这些鲜明的人物特点。
“诗中在对卖炭翁细致描写的同时,也对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进行了有力的鞭挞。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研究课文。”
学生们通过阅读,研究分析后概括出:
“翩翩”摹其神态,“黄衣”、“白衫”写其衣着,“把”、“称”、“回”、“叱”、“牵”万“系”叙其动作。所有这些,正表现了“宫使”狗仗人势、有恃无恐、凶狠毒辣的神态。
此时,学生们自然能总结出本文在对人物刻画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了。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卖炭翁面对着一群“宫使”的巧取豪夺,他的态度和结局又如何呢?学生们经过讨论研究分析后,认识到诗人正是通过卖炭翁对这一车千余斤的炭“惜”而“不得”,却只得到“半匹红绡一丈绫”这点既不能挡寒又不能饱腹的东西。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巧取豪夺的罪恶。具体地再现了劳动人民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接下来;教师再提出这样一问:“造成卖炭翁的悲惨命运的罪恶根源在于什么?”同时,让学生从第二节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学生讨论后,终于明确了封建统治者正是造成卖炭翁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这一点从“手把文书口称救”一句中可以得到证明。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明确卖炭翁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此刻,学生就易于理解诗人的主旨了。原来,作者是用这首诗揭露“宫市”的罪恶,指斥封建最高统治者,表达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啊!
至此,学生在开始“尝试质疑”时提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研究、探索,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勾通,•他们全身心的投入、解读了作者的内心,并且深受作者情感的感染,情感上迸出了火花,“这社会太黑暗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呀。”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不是有这么一句道白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句话很是耐人寻味,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无论怎么教,都不可忽视学生必须身历语文其境,自主阅读,和作者倾心诉说,和作品如胶似漆。教师必须让学生解放出来,把热情、冲动、阅读、.体味、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利于学生创新,教师自己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研究语文,激情点击,共同饱赏无边春色。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