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现法引入写作课堂

作者:福建龙岩二中 陈香瑶  时间:2005/12/27 13:57:1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24
  发现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所提供的有关材料,自己独立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是近几十年来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教学方法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此法的积极倡导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近年来在苏联的中小学里,运用“发现法”进行作文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现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广泛地被应用了,但在写作教学中还很少引入发现法教学。我想,既然发现法有那么大的优势,它应该也可以借鉴于我们的写作教学。
  写作,素来是学生最怕的事儿。高一新成立的班级里,五十四个同学中有三十几个来自农村。这些同学的作文功底普遍较弱,他们的写作知识储备确实是极少的,因此,除了极个别学生的作文写得较好,其余多数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这些已经上了高中的学生,对于作文在考试中的意义又很清楚,因而更是苦恼于不知如何去改变自己文章的单薄、平淡的面貌。
  写作课教学,以往更多的是教师先指导写作知识,再命题,再批改,讲评。几个步骤下来,学生的作文兴趣并未提高,能力也未见长。因此我决定改变一下作文教学的老套子,把发现教学法引入作文课堂,以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正好阅读教学课上到了写景散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这一单元。在讲课中,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写景散文的写法,而后布置学生以“家乡”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在布置此题时,先要打消学生对题目的抵触、厌烦情绪。钱理群教授曾提出“重新发现”的概念,提倡“同题重写”: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生命发展的阶梯上(小学、初中、高中)对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命题(例如对于大自然、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不断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思考,以期有新的发现与表达;或者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观察一些看来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获得一种新的发现的喜悦与写作冲动。这里,同样也隐含着一种教育的理念,即是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发现”的状态中。……要保持婴儿那样的“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用“初次的眼光与心态”去观察,即使是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你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的“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
  因此,我告诉学生:此次再写“家乡”,每个同学的家乡没有大的改变,但写作的主体不同了——是在座的各位高中生,而不再是小学和初中时的你们了;你们写作的阅读对象也不同了——现在是我在阅读,有可能还是同学们在互相阅读,而不是小学、初中的老师了,各位同学应该能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家乡的美展现得比小学、初中时更淋漓尽致,或许还能吸引老师到你的家乡一游呢!
  作文收了上来,我按惯例抓紧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就发现,由于刚学过几篇写景散文,有本可依,较前几次的命题,此次作文佳作篇数有所增加。但还是发现有一部分习作内容较空,明明自己的家乡有许多美景可写,却怎么也描述不出,不够具体,不善描写。联系到平时,总有些同学流露出作文语言不知如何修饰的焦虑,我想,何不借此次作文,专门放一节课谈谈作文的语言表达问题呢?于是,我精心从此次学生的习作中挑出了两篇比较典型的对比文章,又从学生作文中摘选一些写得好的语句,还挑选出描写同一题材、水平却各有差异的片段,再挑出几句完全可以展开却没写好的语句。所有材料来自学生作文,学生必会抱着极大兴趣去学习去赏评的。此次有关锤炼语言的写作知识课的思路便理清了:
  第一部分:“比较一下,孰优孰劣”,即对比两篇习作,意在让学生先能感性地判断出文章的优劣,了解学生的审美差异。作为整堂课的引子,这一环节并不对两篇文章的优劣细加分析,只要学生能辨别出哪一篇是佳作,哪一篇有诸多欠缺即可。事实证明,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审美能力,可以敏锐地发现两篇例文的质量的高下了。
  第二部分:“借鉴他人,学上两招”,这才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如何使文章的语言“活”、使文章的语言“美”,要让学生由无意识的写作提升到有意识的写作(即使是那些被摘选出好句子的习作“作者”,在写作时自己恐怕都没意识到自己这些句子是写得好的)。事先印发摘选的材料(这里既有同学们自己创作的好句子,也补充一些名家的精美语句),学生在浏览材料数分钟后,就可以你一言我一语地归纳出丰富文章内容、充实文章语言的一些写作规律:多角度细心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添枝加叶,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用词;修辞的灵活运用;积累好词佳句,化为己用;选择不同句式,使句式变幻多姿相映成趣),等等。
  单就语言锤炼一点而言,就有许多规律可以探寻。这些写作规律,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中,多多少少都接触过,只是没有真正进入脑海中。那是由于这些知识过去通常是教师灌输的,学生能记得的只是零星。而把发现法引入写作课堂,学生每发现一条规律,都是他自己实实在在思考的结果。即使说得不全,只要是他们自己所悟,也要强于教师的灌输,因而更显出其价值和意义来。这就是发现法的优点:不仅提高智慧的潜力,激发认知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记忆的长久保持。
  第三部分:“学以致用,历炼身手”。安排课内、课外两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第二部分的“发现”,对材料中几句写得比较平淡、欠具体的语句(仍是学生习作中摘选出来的)进行润饰,也检查一下,学生在本堂课中,是否真正学有所得。另一环节是布置学生课外修改自己的此篇作文(第一稿已被评为一等的同学不必重写,以激励写得好的,也令没写好的心向往之),教师再收回来重作评改。学生在修改中巩固本次课上所体悟到的写作规律,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写作的诀窍和感受,并在修改的成功中去感受写作的魅力。 
  从课堂学生的当堂修改来看,本堂课是能取得一定效果的。而作文二稿收上后,更是可以明显感觉,就本次写景散文的练习而言,学生进步很大。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 

              
  班级 稿次 1类 2类
  7班 第一稿 5 18
 第二稿 24 21
  8班 第一稿 13 12
 第二稿 28 18
  说明:作文评改均不以百分制打分,只是打等级,一类最佳,五类最次,表中只列出1、2类作文的数据。
  “发现法”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应付”转化为“主动发现”知识的“积极学习”。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人本化”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这对指导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都会有积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不仅在锤炼语言方面可以运用,在审题、想象力的培养诸方面,只要运用得当,必然都能显出其效用。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它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它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上述缺点,这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今后,应当努力试行,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进行一些新的探讨。另外,我们在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因材施教”,适度把握,而不可死搬教条,僵化不变。要能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扬长避短。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愿我们都能成为教学生发现真理的好教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