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指瑕
作者: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时间:2006/1/10 13:36: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99
(一)在《荷塘月色》中,即课本第63页注释⑧,该注释中把“妖童媛女”的“媛”注成了“yuán”,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下同)中,读“yuán”音的只有“婵媛”一个词条,其释义为“牵引,牵连”,显然与此处的语境不合。而“媛”的另一个读音 “yuàn”的词条的释义为“美女”,正好与课文对“媛女”一词的释义相符。由此可见,该字应读“yuàn”,而不读“yuán”。
(二)《拣麦穗》的“思考·探究·练习”第三大题(课本第72页)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首先,第一个问句有不合逻辑的语病。理由是:“烟荷包”是不知道在文中寄托思想感情的,在文中寄托了思想感情的应是作者。
其次,第二个问句把文中的“我”完全等同于作者,是不太妥当的。为什么呢?
我们且先来看看原文中写常常想要找到烟荷包的段落(课文最后一段):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根据上文,我们不难知道“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的人是文中的“我”。那么,文中的“我”是指谁呢?
众所周知,本文是张洁的以记叙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的一篇,它是以“大雁”的口吻来写的,整个“大雁系列”中的“我”均应指“大雁”,而本文也通过“二姨”之口明确点出了文中的“我”叫“大雁”。再说,《拣麦穗》虽是一篇具有作者自传性质的散文,但它毕竟是一篇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因此,我们不宜把文中的“我”与作者完全等同起来。
最后,这两个问句排列的顺序不当,不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先后顺序,起不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都要先弄清楚文章的人物形象后,再去分析作者借之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去空谈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与本册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部分(第67页)的分析,不正是按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吗?
综上所述,第三大题宜设计为这样:
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这个“烟荷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在《氓》中,课本第91页的注释②说“蚩蚩”的含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说“蚩蚩”通“媸媸”,意为“笑嘻嘻的样子”,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媸”字只有“丑陋”一种含义,并无“笑嘻嘻的样子”的意思。显然,“媸媸”并不是“蚩蚩”的通假字。那么,“蚩蚩”该作何解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蚩”字头下有四个义项:①痴呆,无知;②欺侮;③丑恶;④通“嗤”,讥笑,嘲笑。根据语境,我们不难得出,此处的“蚩蚩”应通“嗤嗤”,但只取其笑的样子,而无讥讽之意。这也可从大学教材得到印证,如韩传达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21页,北大出版社)就有把“蚩蚩”注释为“借为嗤嗤,嘻笑貌”这种说法。
(四)在《离骚(节选)》中,课本第94页的注释⑦将“蕙茝”的“茝”注成“zhǐ”, 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茝”只有“chǎi”一种读音,义项也只有“一种香草,即‘白芷’”一个,正与文下的注解相符。显然,此处的“茝”应读“chǎi”。人教2004年5月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24页注释⑤中,对“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中的“茝”字的释义与此相同,加的注音便是“chǎi”。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