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大师的脚印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2 9:49: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67
  百年从文:
  沈从文一生共留下了多少文字,尚不好统计,但那清新的文笔,悠然的语态,透明的境地,给人的感动是久远的。读着他,人们认识了现代文学史的另一天地:不那么剑拔弩张,不那么西崽气和贵族气,像一幅幅灵动的江村图,画着人性的美和人间的幽怨。难怪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说:沈从文的作品“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
  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激情。沈从文说:文学创作像长跑一样,有些人跑到中途就出场了,只有坚持跑到最后的人,才能成功。沈先生虽然后半生没有再写小说,但他以从事文学一样的激情和认真的态度,来做古代文物研究,还是坚持跑到最后一息,一样献出了卓越的成果。看来,沈先生不管是搞文学还是搞文物,都是生死以之地干,这不是一句‘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 
  文章尽抒对生活的忠实和爱。对生活的忠实和爱,对文学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的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沱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他那天赋的才情,在他二十岁以前,应该是得之于故乡山水的氤氲,生活阅历的滋养,他对那一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人特别是下层民众的熟悉和热爱,使他不能不写出来,不吐不快地写出来,不计成败地写出来;当然他也还是像一个忠实于匠艺的工匠那样锤炼自己的文字,斟酌自己的文体,追摹大师,惨淡经营。” 
  不仅仅是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这个又温文、又野性,属于湘西又属于整个中国以至世界的作家,他的生命就寄寓在他这些既清新且斑斓(绝不像有些人指的是“粉红色”,而是令人目迷五色)的作品之中。所有这些,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沈从文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他的学识来自于苦读后的顿悟,没有书卷气,亦非经院派。他对文物中呈现出的人性的魅力,别有心解,其直觉与理念翕合无间,像他的创作一样天然无伪,自成一格。五十年代起,他的创作之笔被人剥夺了,可是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寻觅到了另一精神墨汁,且写下了考古史上动人的华章。
  沈从文的存在昭示着一个寓言:美与自由,永远不会被封杀至死,她们总会像涓涓之水,不是在这里喷出,便在别处流淌。而那精魂,将永远滋润着无边的绿色。
  从文金句: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早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察明人类之狂妄和愚昧,与思索个人的老死病苦,一样是伟大的事业,积极的可以当成一种重大的工作,在消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消遣。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的权利,向社会争取这种权利,且拥护那些有勇气争取正当权利的国民行为。
  ★生命都是太脆弱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化更经得起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是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中人与人的凑巧的藤葛。
  乡土孙犁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病疾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郑燮的六分半也好,但都好在奇与怪上,失之于清正。 
  而世上最难得的就是清正。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都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而皇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谈得上有创造,孙犁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多大! 
  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孙犁只是一个孙犁,孙犁是孤家寡人、他的模仿者纵然万千,但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因此,模仿他的人要么易成名而不成功,为一株未长大就结穗的麦子,麦穗只能有蝇头大,要么望洋兴叹,半途改弦。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宿命,还得有深厚的修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涌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孙犁是最易让模仿者上当的作家,孙犁也是易被社会误解的作家。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文坛上常常把史诗作家看得过重,那怎么还有史学家呢),但他的作品直通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孙犁金句: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只有完全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即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才能了解全部人生。
  ★微妙之言常常是一种似是而非、可东可西的“大言”,大言常常是企图欺骗“愚昧”之人的。
  ★一人发声,千人所听,是不容易欺骗得了人的。
  玩转中西文化大师——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
  钱钟书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威望。他的散文集有:《写在人生边上》、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钱钟书的英语流利程度广为外界所知。可以用一位外国人话可以比拟:来中国做的两件事,一是到万里长城去看看;二是,与钱钟书的交谈,听听他完美的英语口语。
  钱钟书是一个出了名、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学术上,在众所周知的小《围城》中到处都是妙语连珠、人物语言幽默风趣,深为一代代大学生所喜爱;生活中,一次在大学生讲座上更冒出经典之句:讲座上说的话得越少越好,就像女生穿的裙子越短越好。 
  钱钟书的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培养和影响了几人,深深为世人景仰。钱钟书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即是体现。
  钟书金句:
  ★我们喜欢吃鸡蛋,不见得要喜欢上下蛋的鸡。(钱婉拒别人采访他如是说。)
  ★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无论爱情也罢,生活也罢,大抵如此。
  ★可望而不可及,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这便是浪漫主义的企慕情境。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