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了光辉的事业,才能成就你辉煌的人生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七中 刘瑛  时间:2006/1/13 9:52: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17
  我们是平常人,绝大多数人似乎都有一个惰性的心理,似乎都抱定这样一个信念:与世无争。但由细细品味、回顾我们起过的每段历程,就觉得不尽然了。其实有谁有想自己的人生像涌浪的大海,波澜壮阔,在自己人生的画郑上描绘出求索奋进的绚丽。
  这是我读到《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的第一部分──《涌浪人生》之后,随手写下的这一段感怀。这本书的开篇的一段话,深情地抒发了对李吉林辉煌人生的赞美,不能不让读过此书的每一个人为之感叹……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
  一个如果希望人生如池水和溪流,那是因为爱恋了它无喧嚣的安逸和目可见底的清澈,而希望人生像澎湃的涌浪,则无疑是为了追求它长河般的奔流和大海般的壮阔。新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小池,也爱溪流,但更爱涌浪的一往无前,向往大海的奔腾汹涌……”峥嵘岁月已在她的脸上刻下了印痕,鬓角间抺上了微霜,但那双智慧的眼睛却依然深沉。那直线的是未泯的童心,那热烈的是母爱深情,那不倦的是播种与培育,那执着的是求索和奋进……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育”的理论学说,不仅开创了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先河,而且也把情境教育渗透到了小学音乐、数学等 学科的教学之中。开拓了儿童心灵教育的探索之路,创设了诗画一样的意境,让语文教育展现的是蔚蓝的天空,是鸟语花香,是小河流水……达到了开启儿童智慧之窗的教育目的,是真正的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
  李吉林的教育成果是空前辉煌,可谓是中国教育界的“比尔﹒盖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受益匪浅。
  一、“用心血催开智慧的花果”
  李吉林是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教师。她从1956年踏上了漫漫的教师之路,到1978年,也经历了一段与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的历史创痛。此时,已至不惑之年她深感中教育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过分偏生认知,忽略情感与创造性的培养,严惩影响了儿童潜在智慧的开发。于是开始了她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将自己推向了生活的浪峰波谷,成为中国教育最早的弄潮儿。从此这次艰难而幸福的远航就是二十年,显示了她女性特有的韧性与顽强,承受了种种挫折的煎熬和求索的艰辛,终于把实验坚持下来,成功了。
  我们也从教了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年龄也超而立,过不惑,也许自己的行囊空瘪得令人羞涩与酸辛,似乎推动了年轻的涌动,总认为也就是这样了。但与李吉林相比之下,就足以显示了我们太爱“小池”,太爱“溪流”,而缺少热爱“大海”的激情,缺少那种倾注心血的热情。李吉林的教学改革之路的起点就是人到中年的“不惑”。她为了实验、为了情境,为了孩子十几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就是到了年过半百的她还在寒假里苦学不辍,在炎暑中笔耕不已……
  试想一下,我们可能永远不能是教育家,也不能有大的改革之举,但只要有这种为教育、为孩子的热情,植根于我们已踏上的这块热土,牢记“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我们也可能品尝到甘甜。
  二、“思量着做”和“做着思量”
  细细品来:对我们教师来说,理论学习不是外在的,而是教育教学实践和实验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与教育教学实践水乳交融的理性思考和求索,理论将是无源之水,而教改的车轮也会陷于盲目的沼泽之中。这就不难怪我们自己为怀揣大专、大学两个本本,而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不能有大举之为了。这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更要结合我们教学实际,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活生生的,最丰富多彩的,最富创造性的人类实践活动,既不能用现成的理论生搬硬 套,也不应该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一物。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土壤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实践的研究”,也就是“思量着做”和“做着思量”。也是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才会寻找到教育的真谛。
  写到这里,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收获。在写作上,我不是能写好,而是愿意写点东西。平时比较注重作文教学的信息,也愿意琢磨点写作的小技巧,平时看到好文章愿意抄录下来,品味品味。如果自己所教的学生文章写行好的,更是偏爱有加。可是实话道来,写好文章的人少,不会写成形文章的人多。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叫学生写好文章是行不通的,所以在常规的指导学生写作时,还要点缀点小技巧,因人而异,首先让他们学会了怎样写文章了,然后再进行立意、构思、结构。语言的润色,提高文章的档次。所以有时指导学生写文章时,侧重一下怎样开篇,怎样结尾;有时指导学生在写长文章时,设计小标题,把整文章拆开写,这样不容易写跑;有时在篇头加一个点缀的“题记”等等小技巧,让学生尝试,效果还真的不错,写美文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把文章写作的理论应用到写作的实际当中。也就是“思量着做”和“做着思量”。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是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宗旨,更是印刻在李吉林心灵深处的誓言。她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像急流般追寻、开拓着。我们也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出发点,我们的心也永远是年轻的,事业也将会是蔚蓝。
  三、“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
  多么纯朴、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话,真实地道出了一个教育者所从事育人的伟大工程的内涵。更道出了李吉林从事教育改革的崇高壮举,一个教育家的襟怀和心愿。
  我想我不是教育家,但我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品味这句话。“我是播种者,我是农民。”我们可以没有“播种”自己培育的“种子”,但我们可以选择优良的“种子”,“播种”在我们“耕耘” 的这片土地,有了优良的“种子”,再加上我们精心的“点种”、“锄草”、“浇灌”一系列的过程,就足以获得优良品种的大面积丰收,不也就达到了我们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的。其实通过阅读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理论学说,参看了李吉林的课案,觉得并不陌生,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会体现出来,只不过是我们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是些“皮毛”的功夫,这样就很难达到所预想的目的。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上的懒惰,缺少从根本上立足于教育改革,不愿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满足于现状,总有一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侥幸心理,并且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缺乏信心,对尖子生爱上加爱,对学困生点到为止,不想枉费功夫。是的,我们应该承认人的智商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如果我们不停地变换角度,变换方法,一定能激活学困生智商的火花,让他们有死灰复燃的希望,就像李吉林一样,二十年的不停追求、探索、完善,是会有一定的回报的,不信“一斤种子就收不回来一百斤的粮食。
  四、“有情有境导童稚。无怨无悔见精神”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潘仲茗副所长这样描述甲子年的李吉林:“她热情地追逐着生活中和儿童心灵中一切美好东西,用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书写明天的诗。”
  这番话精辟地道出了李吉林的人格魅力的秘密,实际上也道出了情境教育乃至儿童教育的全部秘密。
  在漫长的教书生涯过后,她几乎还能清楚地记得教过的学生的名字,还能记起他们像春天的鲜花那样生动的笑颜。而孩子们常常沉浸在她的课堂里,即使下课的铃声也不能惊扰他们。学生们都以在她班上学为自豪,许多她的老学生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她的门下。为什么李吉林有这样大的磁力?不仅因为她有精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艺,更因为她对孩子满怀挚爱深情。
  真的,就是对孩子满怀挚爱深情,才能促动你事业的成功。我也有过让我记忆深刻、让我感动的师生情谊。最近的,是今年的端午节那天,是星期六,是我值班,也是我们转入期末复习的日子。这天里,我不想白白浪费,就领着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到了晚上,还是我的晚自习,这一天可真是我承受极大痛苦的一天,天热不能带饭,出去吃又不可能,一天从早上七点从家出来,一直到晚上八点半,到家九点,整整十四个小时。就在这时,最让我感动、让我疲惫全消的事发生了,一位学生的家长给孩子送点煮鸡蛋,我就让他去取了,当时有几位学生问问题,我就在教室的后面与他们谈论了一会儿,可当我回到讲桌前时,看到讲桌上有两个比桃核大不了多少的鸡蛋,我猜一定是这位学生放上去的,就把鸡蛋要还给他,我说:“家里这么远来给你送点鸡蛋,挺不容易,老师不跟你争嘴,你自己吃吧!”他却说:“老师,你都值一天班了,还上晚自习,一点都没休息,吃两个鸡蛋好,老师,你吃吧,是纯农村鸡蛋!” 我一听乐了,多纯朴的话“纯农村鸡蛋”。于是我又说:“老师吃鸡蛋胃痛,还是你吃吧!”他一听,小脸当时就拉长了,也不知是伤自尊了,东西没送出去,没面子了,还是什么,反正不愿意了,我一看忙说:“老师吃鸡蛋真的胃痛,我不吃还浪费了,老师舍不得!”他忙说:“老师,我舍得。你平时对我那么好,给你吃两个鸡蛋,我真舍得。”听了他的话我就收下一个鸡蛋,说留个纪念。这个鸡蛋我在家放了很长时间,直到出现异样的怪味,我才不得不扔掉了。这个学生长得很小,学习算是个上中等,一张小娃娃脸,瘪着小薄嘴唇,还有一口小鬼牙,很好玩的。我挺喜欢的,他没有变声的小童音,读课文,说话很好听,所以对他倾注的就很多,他也觉得我对他好,很努力学习语文,语文成绩总是很乐观,今年的“五小能手”的“汉语演讲”也获奖了。我对他倾注了爱他很领情,就是他上课回头总说话,我修理他,把他曾塞到讲桌里蹲着,他也不生气,他还说我妈还拿笤帚疙瘩打我呢!举我这个例子,我并不是为我“歌功颂德”,主要还是想到这情感倾注的问题对全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像对这位学生一样,那我的语文课一定也会有磁力,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一定会很高,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高也是一定的。现时我们所面对的种种困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倾注的情感不广,幅射面不大,调动不起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魅力就不够,磁力就不大了。
  李吉林真的用心灵、用情感与学生沟通、交流,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原本贫乏、无力、苍白的话语,自然就润色到一个鲜亮的画面。这样的教育,学生怎能写不出好的文章,心灵怎么能不被净化,情操怎么能够不被陶冶,学生又怎么能因500、600个字的作文而愁得直转、双手托腮、两眼望房顶呢,学生又何尝不急切盼望永远是语文课呢?
  1998年,甲子年的李吉林,又为教育事业超龄服务了五个寒暑,退休了,但她离不开熙熙攘攘的孩子们,舍弃不下令她梦系魂绕的情境教育。“是蜡烛,就要燃烧自己,把光明全部留给人间;是春蚕,就要把丝吐尽,织成绚丽的彩绸。”李吉林人退心不退,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成立了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继续探索情境教育的更高境界。
  落花看归去,李吉林走过了青春的苦读,走过了中年的开拓,走过了成功的殊荣。桑榆犹未晚,她仍执著地畅想着奔腾的涌浪,畅想着未来,畅想着教育的辉煌明天!
  这就是李吉林光辉的事业,这就是李吉林的辉煌人生;如果我们没有光辉的事业,怎能拥有辉煌的人生,事业是我们人生的土壤,只有为之耕耘,为之献出,才会结出累累硕果。
  任何经验都具有个性,尤其是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动活泼的儿童少年,教师本身又有不同的个性和条件,因而各个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我们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切不可停留在无操作层面上,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然后反思自己的教育,从中得出有益的启发。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根本的提高。这样我们能够尽快地成长,一步一个台阶,脱掉“教书匠”的外衣,展示“研究型”、“专家型”的内在气质,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多做贡献。
  我永远相信我的“格言”,那就是“没有春风送化雨,哪得桃李尽芳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