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谈古代诗歌中的含蓄艺术
作者:甘肃省武威三中 张永彪 时间:2006/1/27 9:17: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404
一 借物见意,意在言外
诗歌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或寄兴或言志,将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首二句表现宫女孤居独处的寂寞无聊,后二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从侧面宛曲地传达出了宫女的幽怨之情。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而只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以小见大,可谓含蕴有味。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运用比兴,借孤桐言志抒怀,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抒情显得生动形象、含蓄隽永。
二 侧面落笔,宛曲达意
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如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全词共56字无一“梅”字,但通篇透露梅花报春的信息,前人评论此诗“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再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深曲。
三 层层布景,亦景亦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四 反笔见妙,曲折见意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了“睹影知竿”之妙。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第四句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用笔深曲,妙在含蓄。
五 以景结情,情韵悠长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歌在抒情议论是,戛然而止,转而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再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涵咏不已。
六 点到为止,欲露还藏
诗忌露忌尽,所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下语三分,不说到尽,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难怪古人评之:“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容斋随笔》)
七 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古人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梯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心情,清远含蓄,发人深省。
另外,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古人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