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我参加高考的那些日子
作者:王凌 时间:2006/2/9 10:33: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51
当然,临门一脚的劲射,潇洒至极,但其背后,必然有无数的苦练,多人的协助,以及悉心的体悟和成败的磨炼;辉煌的塔尖是由宽厚得多的塔基、塔身撑起。
求知路漫漫,上下求索
从求知出发看高考,会平静那浮躁的心态,抛却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我见过一些同学,不仅高三,甚至从高一起,就把矛头对谁高考,非高考科目不下功夫,非课本参考书不感兴趣。好像这样就能“聚焦”,就能赢得高考。听过一个笑话:有个饿汉一连吃了五个烧饼才饱,付帐时心疼钱,一拍脑袋大悟到:早知吃到第五个才饱,就不吃前边四个了。我们有的同学有点像“顿悟”的饿汉之思考方式,并且实践之。但大家都明白:不吃前四个,光吃第五个是永远饱不了的。我认为高一、高二不应只盯着高考,而要:一、夯实基础;二、拓宽眼界。在知识积累和思考习惯上做到深广合适,协调有机。当然,知易行难,在日益浓郁的高考气氛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很容易,但要站得高点,看得远点,挖得深点,最终必会受益良多。我个人做得并不是很好。例如,考得好了,便常自满;考得不好,又易消沉。这种单以考试成绩自我定位的习惯十分片面,恶果也多,往往会掩盖个人的优缺点,不利于冷静地分析得失,也不利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我毕竟努力去这样做了,所以,正确的路线给了我丰厚的回报:高考的良好成绩。但由于自己做得不够彻底坚决,也有深深的遗憾:如有些本该培养的学科能力,由于不作为高考重点而缺乏应有的深度。这些遗憾只有待今后引以为戒了。
我还有个体会,由于考纲、考题常以“考点”的形式出现,大家学习上也易陷入“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改良主义”,而大大忽视了“追求一个主义”的“革命道路”。以英语为例,有的人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一个背单词;一句一句抠语法;一道一道做习题。更可悲的是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外语学习内容。我不相信这是一种高效率的办法,也不易达到好效果。所幸我开始就走了一条较正确的道路。我自小爱阅读,尤其爱看所谓的“杂书”,这习惯也迁移到了洋文上。于是,面对趣味盎然的英文故事、报纸杂志、小说与一套高考模拟习题,我往往会选择前者,这本不是慎重思考后的决策,而是压抑不住的兴趣所向。从整体阅读中,从更接近客观实际的大量材料中,我体会到了外语的真正价值和无穷趣味。这从单纯的习题与操练中是得不到的,但这又恰恰是外语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另外,对于课本,我的态度是:从语篇中学习一切知识点,熟读课文是我的主要外语课内学习方式。其优点是:既能在语境中掌握知识点(这是知识点得以活用的条件),又能培养整体理解能力,还利于写作中用上地道的句式和结构。总之,有一石三鸟之功。这种方式可算是“追求一个主义”以“彻底解决问题”吧。当然,有人说:记不住单词拼写、音标怎么办?我的办法是:课内外阅读中,见到没掌握的课本知识时,加以适当注意:单词拼写、音标很快地脑过、口读或手写一遍;语法疑点记下来,以待求教或查资料解决。这样多多阅读,必然能熟悉最常用也就是最重要的东西,然后辅以精练习题,重视纠错,定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高考科目的学习,除了需要个人打好基础外,还须不失时机地请教老师,尤其是有丰富经验或有高考阅卷经历的老师,这是十分重要的。自己的评价有时易失之偏激,失之主观。请老师客观地指出不足与误区,能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及时纠偏勘误。拿语文做例子吧:我个人的特点是,课外阅读面较广,知识较杂,但文字功底不足,文学修养不精。所以作文常洋洋洒洒,又不易让人一目了然。语文吴老师尖锐地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作文的注意事项,引导我们从读者的角度、从阅卷老师的角度出发揣摩一下;他说的:作文要开门见山,要眉目清晰,要段落层次分明,要例证清楚,言之有据,等等。我听进了他的话,并在高考作文中充分运用,使语文获得90分的成绩。感谢吴老师的切中肯綮之言,也庆幸自己诚心实意地听取了老师的意见。
学友言切切 获益良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而高中阶段的学习,我认为最缺乏的不是个人的独自钻研,而是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和辩难;而个人的进步若能与集体的进步形成互动,将造成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可惜我们做的远远不够。但我与我周围的几位同学却形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想想真是成功的一件法宝。想“当年”,我们几位投缘人士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得失,取长补短,互为师友,真是一生中值得记念和发扬的东西。青年毛泽东发愤自学期间给学友的一封信上有这样一番话:“余近年来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者多,苟舍谈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虽至今昏懵如前,未可知也。”这番话,就成为我们不惜将宝贵时间毅然拿出一部分来讨论问题、交流心得的信心重要来源之一。
我们可以拿来侃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课内到课外,古今中外,文理兼收,科艺并举。当然,大家都不是专家学者,所谈的有在北大等你书上成定论的真理,也有自己不甚苟同、大胆怀疑一番的“高论”;并且在言谈之间,持不同见解的往往各执一端,据理力争,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但也并不是为了争而争,而是在争论中磨炼思维能力,调动知识储备,完善或修改个人观点。真理越辩越明,论辩商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思维的弱点和观点的偏颇疏漏之处,从而学会把思考深入一步,把观点反复推敲,把态度端正严谨。总之,获益良多矣。
而我们探讨的东西及探讨过程本身所带来的进步与收益,在高考中助了我一臂之力:代数卷的一道题,其思路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与同学讨论中一位同学提出的。而在讨论中养成的反复推敲自己观点,有技巧有力量地维护它的习惯,给我的作文也大大加了油。
相信萧伯纳的那句话吧:“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爱因斯坦年青时,和几位志同道合之士组织了“奥林匹亚学院”,也正是为了让大家共同探讨学术。在学习上,尽早培养起这种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到了北大,我发现各式各样的学术社团非常活跃,有的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我真希望高中生们能相信自己的能力,抱着坦诚开放的心与大家共同进步。
胸中一盘棋,搞好复习
我曾经把高考比作一盘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语文学得较拿手,但发挥时有不稳,就像得意时纵横驰骋,失意时憋死老窝的“车”;外语较扎实,成绩稳定,是枚颇有分量的“马”;
数学像“隔山炮”,看似隔一层,与文科其它科目不甚相成,但潜于暗处,威力无穷,常是制胜杀着;历史,权且比作“相”,我的历史基础不扎实,高考时不很轻松,就像“相”,对保帅意义重大,但由于自身没达到一定“境界”,所以缺乏自由感;而政治,对我像“卒”,并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它的重要性与特色:发挥较稳,但基础不牢,只能一步一步向前走;但若使一着“仙人指路”,很有开局的功能,因为政治的学习给我广泛的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和政治常识,是社会科学中巨头云集的地方;并给我的语文提供了另一种科学的广阔的视野;给历史予以雪中送炭式的理论基础训练。
要弄清各科之间的关系,还要弄清自己的整体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我高三复习中执行的方针是:轻重分明,全力补弱。即:要对自己一向学得较好又学得轻松的课给予充分信任,少花时间,节省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弱势科目上。我的语文、数学、外语基础较好,历史、政治稍差,又由于高三才分文理科,所以补差的任务就更集中更艰巨。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我对语文、数学外,复习重点放在课堂上,跟上老师进度,自己不外加班;对历史、政治则是课上课下齐努力,自己适当超前一点进度;而对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中自己较突出的弱点予以额外训练:如语文中作文的应试技巧,数学中解析几何的部分章节以及外语的改错题型和写作。这样,强科中的弱点和弱科,就是我的复习重点。
而针对单项科目的复习,我也有一点方法。语文的复习,我认为应分块归纳。按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实行不同方法。基础知识,我按老师从参考书上挑出的十几页知识点复习,常翻阅,但不强求背得滚瓜烂熟;强调快速多次重复阅读中加深记忆痕,不赞成天天读、背。对阅读,我依靠自己较强的阅读功底,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熟悉技巧、适应题型上。关于写作,前面已经谈到,就不再重复。数学,我认为重点应放在研究综合题上,但不必泛滥。由于平常学习总是按章节进行,做的习题缺乏综合性,自然综合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就不足,所以应重点弥补。外语,我仍持语境中掌握知识的观点,按课文复习,熟读已陌生的课文;再针对高考题型精炼一定量习题,特别注意总结过去的错误。历史,我提倡“书必常看,题要精做”;“相”走田字,不可“过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抓住课本,钻研课本;不能扎到历史科学的汪洋中,而应安守课本上,打好扎实基础。同时,看课本也要讲求方法。我体会到我们常犯的毛病:一是钻牛角尖,抠得过细;二是见木不见林。所以千万要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抓联系:课本段篇章之间的联系;人物之间、事件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弄清这些联系之间的联系。
《慧剑斩心魔,自我调节》
高考前,大家最关心的往往不是学习上的疑难,而是心理的调节和控制。而学习上的一两个疑难未解,未必影响高考,但心中是否有郁结,则对高考成败影响极大。就我个人体会,心理问题的产生皆源于自己;其解决也只能依靠自己,而不可单依赖他人劝慰或环境改善。自己心中的苦恼、紧张、莫名的焦躁,的确可称“心魔”。细思之,都是由于思想上没端正,没想通。所以,要“慧剑”来斩这“心魔”,全赖自我调节。
我的办法有几种,且见了效果。我自认为能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和考前平心静气的复习与考场上冷静舒畅的发挥不可分割,其实,按实力论,必定有比我强的,且大有人在。
挫折可以培养平日培养不了的素质。其实,“挫折”一词意味着一道波澜,一重坎坷,决不是失败,更不是终结。记得高考前最后一次大考,一向居首的我以10分之差屈居第二,老师开玩笑:“也许是好事。”结果可以说是件好事,这个也许称不上“挫折”的挫折,让我平静了心,更加谨慎地察阙补漏。
有人说,“我考前缺的不是谨慎,而是自信与从容。”其实我也一样,但我用了一种心理战术:考前的半个月,我从不去想高考多么重要,而是往上看,往远看,想象自己毕业后该好好看一场大侠的电影;上大学后要把图书馆翻遍,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今后一定要做个大律师,为弱者仗义直言……,总之,想啊想,想得纵横四海,气吞六合,壮游八荒,心骋九天。嘻嘻,于是乎高考一下缩小了许多。快要以救世主自居的大侠还在乎一场小小高考,别说笑话了。逞着这股勇气和志气,管它是“匹夫之勇”还是“志大才疏”,反正保证了我眼不花头不晕腿不软地过关斩将,闯过难关。回头看,嘿,真佩服自己考试时那份从容劲儿。我想,心理战术还是大获全胜了。提醒一句,想象得不可过早,不可过分投入。想象太早,耽误复习;想象得过于投入,有分心分神、狂躁自大的危险,千万把握好火候。
《认识你自己,慎重分析》
报志愿,可谓是画龙之后的点睛一笔。多少人在此点活了龙,走向梦中殿堂;多少人在此功亏一篑,与愿望实现失之交臂。我想,以自己的一点点经验和观察到身边同学的成败,归纳出三个字:“稳、准、狠”。
“稳”,是头等重要。稳,这里指主观上先平静下来,从高考的紧张状态中恢复到自然状态,防止过分紧张和过度松弛;同时注意让你的家人也平静一下。总之,造成一个这样的气氛:轻松自然,慎重客观。特别注意别让某种强烈的情绪控制自己或家人而不自知。我知道有的同学,考下来感觉良好,认为超常发挥,却不能理性分析全局得失,也不理会今年的报考潮流,结果以一个较高的分数报了一个过于拥挤的专业、学校而不幸滑了下来。
准,是指要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包括对自己特点、兴趣爱好、潜力的准确认识;对报考要求、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以及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小群体、大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还有社会潮流及考生群体心理的把握,等等。我估分时,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得出初次结果;请教老师、往届学生后,又再估;又请父母按我提供的尽可能多的情况,估了一次。总之,尽量客观些,我估出620~635分(原始分);后报志愿时,考虑到估得较保守(当然,这个要自己掌握,得失寸心知),志愿报得就大胆了些。其实,“准”的前提仍是“稳”,即不主观;“准”的关键是尽可能掌握更多信息,对自己和客观情况都有更多的认识。
狠,是指一旦慎重分析好了,拿出方案,不能再变动,下决心,相信它。有的人辛辛苦苦分析出一个结果,填表的刹那却怀疑自己而贸然改动;或看到别人填报的方案而临时决定改变自己的初衷。这都是用一时冲动或零星印象等微小因素来推翻较为科学的决策,很不明智。这其实是逃避风险过分的举动。郑重分析的结果是风险最小的方案,而幻想不冒一点风险是愚蠢的。
我报志愿,基本是自己拿的主意,但也郑重征求了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很尊重我的选择。这也坚定了我的信念。
还记得妈妈先用电话查到分数时,颤抖着噪子告诉我:“你考了900分,我们大家都很高兴。”我仍记得自己傻傻地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