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中重音的确定与把握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16 22:30: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578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音的过程。朗读时必须注意“表情达意”,必须读得“活”,即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以便从有声语言中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基本精神,表达出原作的独特风貌。它不仅表现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朗读的准确性,同时也是朗读者对作品理解的检验。在这其中重音的准确把握,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也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在朗读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它解决的是朗读中语句内部各词或词组之间的主次关系问题。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重音”这种技巧它可以使语句的目的更加突出,使逻辑关系更加严密,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例如,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A、我请你跳舞 (请你跳舞的给面子吧?)
  B、我请你跳舞 (怎么样,)
  C、我请你跳舞 (不请别人不是别人)
  D、我请你跳舞 (不是请你唱歌)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是如此的巨大。那么,怎样处理好重音问题?是否有一些可遵循的规律呢?
  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即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或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可分为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
  ① 一般短句里的谓语部分应稍重些。
  例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② 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该重读。
  例如: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朋友和其他》)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春》)
  ③ 定语、状语、补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
  例如: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小鸟的天堂》)
  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海燕》)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春》)
  ④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要稍重些。
  例如: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落花生》)
  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父亲的爱》)
  海鸭也呻吟着,——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海燕》)
  ⑤ 列举事物时并列的词语要稍重些。
  例如:正像黄瓜、大豆和豌豆一样,西红柿是一种蔓生的果实。(《美国历史上的西红柿案件》)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
  ⑥ 比喻句中的喻体要稍重些。
  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⑦ 人名、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轻声音节前面的字音要重些。
  例如:巴金、华盛顿、认得、什么、剑桥。
  2.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或语意重音)。即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句意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例如:我喝一杯水。简单的五个字任意重读其一,都会形成不同的语意。逻辑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逻辑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在以下情况适合用逻辑重音处理。
  ① 肯定性的词语。
  ——是的,遮不住的。(《海燕》)
  ② 作品中数量词要读得清楚明亮。
  该公司采用了村民的传统工艺,耗资一百万英镑,搭起了二百五十英尺高的棚架,在山石上钻了数百个小孔,筑起了二十个山石固定网。(《锁山艺术》)       
  ③ 要强调的字词前后加以停顿,可表现浓重的感情色彩。
  家乡的桥// 是我// 梦中的桥。(《家乡的小桥》)   
  ④ 表明否定或判定的词语前加停顿。
  巡捕只说了一个字 //贪。(《贪得一钱丢了官》)
  以上是在朗读教学中的一点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只要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特别是重音的把握,相信会对大家的朗读有所帮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