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开花——我对《电》的解读

作者:石曙萍  时间:2006/2/25 15:39: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32

  题记:
  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
                                                                                    ——巴金

  要理解巴金的《电》,我以为不能离开《爱情三部曲》中一个非常短的故事《雷》。或者可以说,《雷》和《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首先,我想说,德这个人物,尽管在小说《雷》中已经牺牲了,但伴随着敏的叙述和慧的回忆,他还是不断地在《电》中间闪现,仿佛一个幽灵一样。小说《电》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我觉得不是敏,或者佩珠,而是这个从来不出场的德。其次,《电》中出现的故事和人物都似乎是德的故事的不断反复和延伸。或者,我可以这样认为,小说《电》的艺术形象是有一个创作原型的。这个艺术原型就是《雷》中德的形象。作家把德作为他心目中理想的一个革命者形象,而在《电》中,通过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故事,从各个角度来让这个原型充分展开,从而不断深化和强化这个形象。
  而德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呢?德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安那其主义者,他的心里爱着年轻女子慧,但是他把这种爱藏起来,认为革命者不应该谈恋爱。但是慧也爱着他。终于有一个晚上他和慧发生了一次关系。同时,青年敏也爱着慧,并且为爱情而苦恼,于是找德倾诉。德的内心非常歉疚,而在敏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牺牲自己以相救。从《雷》这个故事里面,我们看到德这个形象有两个方面的故事:一是关于恋爱的故事。革命者是否应该恋爱?德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同时这个问题也困惑了当时许许多多安那其主义者,包括巴金自己。二是关于牺牲的故事。《雷》中的德本可以安全离去,但却选择了牺牲。信仰也好,友谊也好,这里有一种非常崇高的东西。《电》中所有人物都是德的精神的外化或延伸,有的人物影射了德的恋爱的故事,有的人物影射了德的牺牲的故事。
  在关于恋爱的故事中,《雷》里面的德一直为与慧之间的感情问题而困绕,这种困绕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的死亡。这种困惑在《电》里继续得到表现,而且是从更多角度更充分地展开。最明显的是德华和明之间的恋爱,以及慧和敏之间的恋爱。似乎还是一个德和慧的故事的翻版,几乎一模一样的苦痛,一模一样的结局。他们的恋爱最终都以男子的牺牲为结局。但同时,小说还呈现了另外一种恋爱可能性,那就是我们所看到佩珠和仁民的恋爱。而碧和雄则是更进一步,由恋爱而同居了。但问题是,这种新的恋爱的痕迹,有可能正常地温暖花开吗?雄还是牺牲了。仁民和佩珠会怎么样?小说没有写下去,佩珠出去会不会遇到危险,我们不知道,但是似乎也不太乐观,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里,在他们早已经选择好了的自我牺牲的路途上。所以说,这样的恋爱,还是与痛苦结伴而行的,是在生和死的边缘的短暂依靠,是在挣扎和不知道出路的迷茫中的饮鸩止渴。
  另一方面,在关于牺牲的故事中,《电》里的人物继续演绎着德在《雷》中精神。这些人物形象就仿佛是德这个理想形象在此岸世界的一个投射。特别明显的是亚丹,他是为了去阻止敏的自杀性爆炸事件,而去敏的宿舍等他。结果被误认为是敏而被打死。尽管他并不想死,但他还是死的那么从容,一点都没有畏惧,还在临死前打死了一个叛徒。他也是为了救敏而牺牲的,“他跟德一样,连他的相貌也跟德一样”(敏这样想)。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比如明,雄,志元,陈清,敏,等等,都是德在不同方面的一个影子,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轮值到来的时候,毫无畏惧地交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真诚地相信巴金的心里是有信仰的,他笔下的年轻人,也如同他自己一样渴望着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明天不一样的太阳。但是在至少在《电》里面,我读到的信仰,是有一点点脆弱的。德华是因为境遇很悲惨,不想活而走到这个集体里来的,但她对需要做一些什么工作都很朦胧;又比如明,他拼命地工作,是为了信仰吗?恐怕更多地是为了“消灭爱的痕迹”;佩珠,算是一个“性格比较健全的人”吧。但是面对朋友们的牺牲,说:“痛快地交出生命,那是英雄的事业。我们似乎更需要平凡的人。”——她竟然用了一个“似乎”!态度暧昧。所以,我感觉其中的人物的牺牲,更为直接的原因,是个体内心的苦痛。就象敏,受不了别人为救他而牺牲的刺激,加上接二连三的朋友的牺牲,神经脆弱到了崩溃,连车内的人都没有看清就扔响了炸药。这与德的牺牲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德是因为心中对敏的不安而牺牲自己去拯救了他。又比如明,是为了消除内心爱的痕迹,而以“一种不必要的义务观念”折磨自己,最终体质羸弱经不起拷打而牺牲了。
  象德这样的人物原型,在巴金的生活中确实存在。巴金就是以他的某个朋友为原型而创作的。而这样的一种牺牲的原型我们可以追溯到《圣经》里的耶稣。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第三期)上发表的《龙眼花开的时候》(也就是《电》的最初的版本)上,巴金就引用了《圣经》里面的几段话作为题记,里面有这样一些句子:
  ……上帝要亲自和他们同在。做他们的上帝。上帝也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新约启示录第二十一章一至五节
  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
  ——约翰福音第十三章第四十六、四十七节
  很显然,巴金理想中的安那其主义者就是像耶稣一样,充当拯救世界的主的角色,如同意大利工人领袖樊塞蒂B-VANZETTI所希望的那样,让“……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张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见巴金《我的眼泪》)。而在缔造这个不一样的新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正是耶稣一样的人,把自己钉死在十字架上,以牺牲自己换来世人的救赎。
  《电》是巴金最心爱的一部作品,一直到晚年,他读到小说《电》里的许多句子的时候,还会禁不住热泪盈眶。巴金的心灵强烈地渴望能够对所有的不公平、不正义作出自己的反抗。他一直渴望着牺牲!也就是渴望着让生命开花!在阅读中,我非常感叹,巴金在小说里构造了一个充满快乐和温暖的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分明知道知道自己的生命并不久长,也许明天是到了自己的轮值,但是他们并不放纵自己!他们是生活在黑暗里的星星,假装生活在节日里,为了明天也许是自己的末日。但是在末日到来之前他们并不消沉,也不放纵,反而在不断受苦,不断炼狱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这里面有一种很美的东西,和一种非常浪漫主义的东西。我不能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美,仿佛黑夜中陨落的星光,仿佛一刹那照亮过后熄灭的火柴,也仿佛是灿烂地开放后凋零的花朵。回到题目上来讲,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电”就是轰轰烈烈却短暂的“雷”的开花!在死亡的一刹那,“电”放射出惊人的光亮!仿佛“雷”的生命在开花!巴金有一句话,他经常问自己: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我想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花开的绚烂和苦痛的解脱紧紧联系在一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