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指标地域失衡 高考“移民”怕当状元(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6/3/1 10:43:42 来源:新京报 人气:856
一名河北考生移民青海,历经不准报名、当状元被禁填报志愿,3年后“主动”考低分上大学
每年一届的全国“两会”,都与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命运息息相关。
全国高招应取消地域歧视、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应立法禁止性骚扰……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声音犹在耳边,他们从各个关注的领域出发,表达民意,中肯建言。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或重要或轻微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正是听取了代表委员们的铮铮直言。
民生、民意、民情,如何促成了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而这些议案提案的核心内容又如何被国家决策者考虑,最终又将如何作用于普通百姓。
从今日起,本报选取去年全国“两会”上部分议案提案进行回顾,并讲述身处其中的人的故事。
有些议案提案之所以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它关切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有些故事之所以被人们所关注,是因为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我的故事
李刚(化名),25岁,河北唐山人,曾为了高考而“移民”青海。第一次“移民”,由于对高招政策了解不清,在当地曾被禁止报名。第二次报名后在当地成了高考状元,但却因“树大招风”被取消填报志愿资格。直到第4年参加高考,李刚“主动”考了个低分,饱受心理折磨之后,如愿考入大学。
“一开始,青海的亲戚和我父母都不了解高考政策,以至于惹了大麻烦。”2月24日,已是东北某著名高校大三学生的李刚,仍为自己“高考移民”去参加青海高考感到后悔。
第一次:户口转至青海高考被禁报名
李刚说,他是河北唐山人,他在当地的一所省级高中学习。2000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最重大的事情———高考。
据李刚回忆,那年他的高考成绩510多分,当时在班里排到10名左右,虽然这个分数刚刚过了本科线,但离重点线还有几十分的差距,在河北只能报考普通大学。为了前途,他决定复读一年。
巧合的是,当时一个青海的亲戚到李刚家来,听说李刚要复读后,说青海的分数线低,他家的孩子以很低的分数就考上了重点高校,他可以把李刚的户口办到青海。当时,李刚的父母感觉这个方法不错,就同意了。
不料,这一去,高考的恶梦就开始了。
李刚说,2001年4月左右,亲戚以李刚投靠亲友的名义,把李刚的户口办到了青海的一个县。5月左右,李刚转学到了当地最好的中学。当时第一次摸底考试时,在老家中学已经复读将近一年的李刚考了600多分,名列全校第一名。
6月时,开始高考报名了。然而,李刚的班主任从县招办回来告诉李刚,因为户口问题,上面不让李刚报名。
李刚的亲戚在当地有些关系,开始托人找门路,但得到的信息是,从外地转来的户口,需要满3年,或者已经在当地投资的,才可以在青海参加高考,这是省里定的政策,是铁令,谁都没有办法。无奈之下,情况紧急,亲戚决定把户口再转回唐山,但唐山方面不予接受。
“这下我、亲戚和父母全傻了。”李刚说,处于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在确定无法报名之后,他回到了唐山老家。在那黑色7月的3天里,他无所事事。
第二次:成为县里状元成绩却被取消
假期过去后,青海的亲戚打来电话说,已经说好了,下回高考肯定能报上名,让李刚赶紧回来上复习班。
李刚说,听说报名问题已经解决,他开始全力复习。2002年的7月高考,李刚感觉自己发挥出色。几天后,他通过查询得知,自己考了600多分,是县里的状元,全省排40多名。
李刚说,当年清华和北大在青海总共招生约40人,按照这个排名,除了这两所高校,他去哪儿都十拿九稳。
他开始向自己亲戚、父母、同学和朋友们报喜,同样的,他也得到了很多的祝贺。
填报志愿时,他报了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就在他刚把志愿表交上去后,老师的几句话让他不知所措。
李刚说,那天老师突然打来电话让他过去一下,在老师的房间里,老师说,“县招办说你和县里的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取消了,不得填报志愿”。
亲戚打听后得知,省里对考试前几名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县里的理科状元和文科状元都是从外地转过来的,不符合政策规定,直接取消了他们的填报志愿资格。
“树大招风,没想到的事。”说到这件事,李刚叹了口气。
第三次:高不“成”低不“就”“主动”低分入学
无法填报志愿后,李刚大病一场,躺在床上输了6天液。大约10天后,他坐火车回到了唐山。
李刚说,经过这几次风波后,当时他觉得自己特别无助,便有了不再读书的想法,开始琢磨其他的出路。
但父母还是做李刚的工作,劝他再忍一年,报名已经没有问题了,只要成绩不考太高,别惹人注意就好。
李刚说,因为高也不行,低也不行,要是成绩太低了,自己也不愿意去上普通学校。他看着父母期望而又无奈的目光,决定最后再考一次,“但心里很没数。”
2002年夏天到2003年春天,已经没有心思看书的李刚在唐山玩了半年多。春天时到了青海,因为非典,他一直呆到了高考。
李刚说,他记得很清楚,在考场时,他很小心地估摸着,按照大约500分的标准答题,走出考场时,心里仍很不安,“就怕考高了。”
忐忑中,李刚查到了自己的分数,470分,排到全县10名左右,他长舒了一口气,但又有一丝后怕,因为县里的最好成绩也就500分,如果真按原来的打算考500分,很可能又是状元。
这次很顺利,一个月后,他接到了东北某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整整耽误了3年啊,”
1981年出生的李刚说,现在大学同班的同学一般都是85、86的,同学、老师问他为什么岁数这么大时,他总是以“有点事给耽误了”为由搪塞过去,“你说,我该怎么回答?”
李刚说,现在,他只能公开说自己的老家是青海,私下说自己的老家是河北。
由于感觉岁数太大,李刚说,他不准备考研究生,现在他希望的,是赶紧毕业参加工作,淡漠4年高考给他带来的无奈与痛苦。
■报道回顾
高招指标分配不能地域歧视
●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洪可柱则建议改进高考制度,建议30所高校统一分数线,其他高校录取分数线自行划定。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1、高考不公平存在,京沪以外大多数学生的权利受侵害,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主管部门行政,不能违背党中央依法治国、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