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指标地域失衡 高考“移民”怕当状元(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6/3/1 10:43:42 来源:新京报 人气:885
●北大、清华、武汉大学等九所高校的负责人发表看法,认为高招指标分配确有地域失衡现象。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朱丽兰表示,实现高招公平需要一个过程,适当时候将对此问题进行调研。
■代表回访“高招制度改革步伐有些慢”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称,今年将建议实行高考录取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
本报讯 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洪可柱建议改进高考制度,建议30所高校统一分数线,其他高校录取分数线自行划定。2月24日,洪可柱说,对于这一议案,教育部在回复中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不存在显著不公平”。洪可柱表示,教育部的回复不是很合适。
洪可柱说:“近一段时间来,高招制度是有一些好的方面的改革,比如高校子弟照顾取消,委培生制度取消,网上录取透明度加大,绿色通道制度实行,加大助学金发放力度等措施,对高考公平的促进来说,这些改革有进步。但是从基本上来看,与卫生系统的改革步伐相比,有些慢。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不公平的状况,比如对强势群体的照顾,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洪可柱介绍,今年他将再次提出两个相关建议。一是建议逐步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建立三十所名校联考的制度。另外一个是建议实行高考录取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确保高招公平。他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组织,包括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听证委员会,对高考招生人数分省定额投放的规模、结构、办法以及监督保证措施进行听证。
■政策变迁大学扩招后指标分配引起关注
本报讯 对于高招指标分配方面的政策变化,昨天,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作了大体上的梳理。
他说,建国之初,由于高等教育属于精英化教育,上大学的学生少之又少,是没有这种关于地区的差距,只是有政治上的歧视,很可能因为政治上的出身等不予录取。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录取人数仍是偏少,关于各省的指标分配的差异仍不是社会上的话题。
他说,高招区域歧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产生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大学毛入学率是百分之几,到90年代中期,达到10%左右,一直到1999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由于大学录取人数的大规模扩大,地区指标分配开始越来越引人注目。
2001年,青岛3考生状告教育部,称教育部的高校招生计划侵犯了她们的平等受教育权。
杨东平称,青岛3考生状告教育部事件,使地区歧视终于形成一个社会话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1、高考不公平存在,京沪以外大多数学生的权利受侵害,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主管部门行政,不能违背党中央依法治国、依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