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考纲:紧扣考纲教材,掌握重点冷门

作者: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 周文涛  时间:2006/3/20 19:06: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16
     吃透一个大纲 
  与去年相比,今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修改不多,但仍进行了局部微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2005年表述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2006年表述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1、2005年表述为: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生活的时代及代表作。 
  2006年表述为: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2005年表述为: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2006年表述为: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三)古代诗文阅读 
  1、理解 
  2005年表述为: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06年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四)写作 
  2、发展等级 
  (1)深刻 
  2005年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06年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 
  (2)有创新 
  2005年表述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2006年表述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解读这六处修订,可以看出修订者的良苦用心。 
  首先,这些提法更为科学、严谨,进一步明确了考试范围,让复习备考更有针对性。如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部分中,“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中“一定”是一个模糊概念,“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实词”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将“一定”改为“常见”,则大大缩小了训练范围;在“实词”前加“文言”二字,就把大量的现代汉语实词排除在相关考查内容之外。 
  其次,从这些严密科学的表述中,我们还可以得到极为丰富的考试信息。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将“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修订为“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不仅明确要求考生关注外国作家的生活时代,还要求了解这些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兼顾作家、时代及代表作。 
  其三,部分文字的修订体现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在“写作”部分,将“揭示问题”改为“揭示事物”,变抽象为具体,既科学,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将“原因”改为“因果关系”,扩大了考查力度,强调考生对待事物不能只知其原因,更要重视其结果,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够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样,更能考查考生的分析应变能力。 
  通读两本教材 
  这里的两本教材指的是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 
  前些年,语文高考过分强调能力要求在课内培养,考试内容则在课外取材,从试卷卷面上很难看到直接来自课本的内容。其结果导致教师学生忽视教材学习,要么猜题押宝,要么题海战术,副作用十分明显。 
  近年来,这一情况悄悄发生了改变。去年的湖北卷大量采用课本材料,进一步强化了抓纲务本、重视基础的导向功能,受到各方好评和欢迎。 
  例如,第一卷中的字音题、字形题、词语题、文言实词题、文言虚词题绝大多数取材于课本和读本;第16题的古代诗歌鉴赏材料——元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则直接取材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不少考生叫难的作文(“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其材料也选自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中的《〈人间词话〉八则》。因此,抓好语文课本语文读本的复习,夯实知识基础,实在是高考语文取胜的必经之路。 
  建立三大体系 
  通过复习,要建立起关于语文学习的宏观的三个体系。 
  第一个是教材体系。我们的课本从高一到高三是按什么顺序编排的?每一单元的知识重点是什么?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是什么?应该积累哪些基础知识?这些问题我们在备考复习阶段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梳理梳理,我们对已学过的知识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印象,才有可能发现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的触发点、发散点。 
  第二个是高考的考试内容体系。其主要依据当然是考试大纲,但仅仅了解大纲还不够,认真学习研究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以湖北卷为主,同时应参考全国卷和其他省市试卷),我们才能比较明确地把握高考的内容要求、题型特点和命题走向。 
  第三个是能力体系。高中语文学习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这些能力?考试大纲里有一个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但没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色。像阅读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写作中的审题能力、抽象变具象、具象变抽象的能力等等,都是语文考试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宏观掌握了语文学习的三大体系,我们就能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语文高考,在解题应试的时候,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掌握四个重点 
  最后阶段的复习,要围绕四个重点:语用(语言表达),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高考语文试题第六大题,主要是语言的实际应用题,人们习惯将它称之为语文高考“试验田”。近年来,这道题的分值还有上升趋势。 
  强化此类题型的训练,首先要将考试大纲中关于语言运用的训练项,如病句辨析,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等等,逐项训练落实;其次则应从训练思维品质入手,突出训练分析比较、求同辨异、综合概括的能力。 
  古代诗文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好课内知识,并且适当强化课外阅读训练,我们就可以顺利实现能力迁移,赢得考试高分。 
  现代文阅读主要指散文的阅读与鉴赏、评价。其中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是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 
  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说明“自选文体”,考生只要不违反题意,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童话等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须要警惕的是,有些考生在作文文体或构思方面过分求新求怪,结果弄巧反拙,得分反而很低。 
  围绕五个关键词 
  1、积累。强化字音、字形的知识积累,做好试卷开头两题,争取“开门红”,是语文高考争取高分的基础。建议做好字音、字形题的归纳、整理,重点应整理高中课本与读本中的字词读音与字形,并编制有个人特色的“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通过辨析明确特点,通过理解促进记忆,逐步消灭常用字中的误读、误写。 
  2、主观题。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中的多选题,有被主观表述题取代的趋势。主观题对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要求更高,对于考生而言,提高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强化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都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总结阅读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3、“冷门”与“热点”。在考试大纲中有些考点“挂在”大纲上,较长时间没有进行专项考查,我们把这类考点称之为“冷门”。对于长期“冷门”,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很可能“冷门”就是本年度的“出新”点。 
  4、地方特色。从2004年起,湖北等省份成为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统一的高考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各地试卷也开始突出地方特色。2004年,湖北卷中采用湖北籍作家骆文先生的散文作为现代文阅读题;2005年又用“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的方式,引起考生对湖北地方特色的关注。这些题,考查了湖北考生对湖北人文、地理的了解程度,体现了湖北卷的个性特色,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5.创新。特别是语用题和作文题,贵在别出心裁,新人耳目。我们必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就会从容得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