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毕业班语文考试慎与高考卷接轨

作者: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顾爱民  时间:2006/4/10 22:38: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5
  作为非毕业班期末语文统考卷,试题形式完全与高考一致倒也无妨,但150分的试卷仅有诸如字音、字形和默写等10分左右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出自教材,这给非毕业班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影响之一是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致一些学生误以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说实在话,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数理化作业多,外语要读要背的任务也不轻,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或重视不够或疲于应付。而一个学期学下来,教的不考或约等于不考,考的未教或约等于未教,怎能怪学生有怨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有四个单元为古诗文,从《诗经》《离骚》到汉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再到宋明清散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经典名篇要求背诵,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40篇背诵篇目中有26篇均在这一册(其中诗词24首,古文2篇)。可一些大市级的高二统考卷为了全真模仿高考题型,仅让学生从四题中任选两题默写,分值仅为4分。结果平时学习认真的学生认为得不偿失,不认真的同学也侥幸能得分,学习积极性都不高。
  影响之二是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甚至不重视课本教学而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以应付考试。事实上,目前非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使用文选式的语文教材,让学生立足课本,积累知识,夯实基础是平时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只有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转化为能力。诚然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测试也应当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我以为高一高二语文测试卷应二者兼顾,要考虑到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如果所教与所考没有紧密的联系,那么教师平时该怎样组织教学工作?侧重点应放在哪里?又该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业绩?我看应付这种模式的考试,与其花很多时间教课文还不如多让学生进行高考考点训练,多让学生阅读和作文。事实上有些学校的非毕业班语文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匆匆结束新课后即转入诸如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高考考点的强化训练,而且考试成绩比较理想。至于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究竟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又没有帮助,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不是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师的教学业绩,则又当别论了。
  影响之三是很可能导致语文教学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后果可能是:学生不重视课文学习,教师不好好教课本,其他学科教师也歧视语文学科,自然家长也误以为语文学科学好学坏影响不大。这种恶性循环实在是一种由于语文试卷命题带来的悲哀。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一些学校为确保完成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高考指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数见不鲜,语文学科在夹缝中求生存也不足为怪。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到学生及家长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这就是语文成绩的提高不可能立竿见影。这种共识从哪里来的?我看一部分就来自我们语文教师本身。换一个角度看,也正因为到了高三学生对语文学科投入的时间少了,高一高二更应当一着不让打好基础,而作为教学评估重要手段之一的考试自然也应当以此为出发点,切不可揠苗助长,盲目模拟高考卷。
  如何科学地评估非毕业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我认为一份好的语文测试卷既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并侧重语文能力的检测,更要兼顾课内与课外,考查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效果和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能力。即便是课外内容也当力求“形”在课外而“神”在课内,做到形神兼备。仍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为例,就语言基础知识而言,字音字形完全来自课本度能够做到,成语语病标点也完全可以根据教材设计内容进行灵活改造。比如古诗词单元中涉及到的成语有:夙兴夜寐、信誓旦旦(《诗经·氓》)、独出机杼(《迢迢牵牛星》)、豆蔻年华(《扬州慢》)等等。这些成语以及本册现代文单元中诸多成语极易误用,命题者可据此另创试题而不是照搬高三资料,随意拼凑与教材毫不相关的成语试题。再如古诗文阅读是本册教学的重点,检测的内容应多一些,不宜全按高考题型与赋分来命题。文言文的阅读所考查的实词与虚词应是课本上学过的“神”在课外语段这个“形”中的体现。诗歌鉴赏题中涉及的表现手法等是教材所学诗词中出现过的,只不过是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方面2005年天津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做得就很好,其第二小题是: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再说作文,高二作文教学重点是议论文,大多数学校平时训练的重点也是议论文,为什么非要和高考卷接轨去靠话题作文呢?须知这是非毕业班的期末考试而不是高考。
  可见,对于非毕业班的语文考试卷应慎重命题,特别是大范围的统考。这就要求命题者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外,还应在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研究高中语文教与学的客观实际,切莫让教者和学着失望。顺带说一句,这种与中高考接轨之风大有蔓延之势,甚至波及到初中和小学。任其发展,不知我们的语文教学何时才能走向康庄大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