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准——谈谈文言文的课下注释
作者:威州中学 王刚 时间:2006/4/12 19:21: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71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和中学生来说,有标准可依,有标准必依,教材的课下注释,往往天生而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威。但是,正如并不是所有神圣的东西都一定正确一样,我们的“教材标准”也难免百密一疏。“瑕不掩瑜”,说的是“瑜”的美丽而非“瑕”的可爱;“美人痣”所包含的美,绝对没有那“痣”的形态、颜色、气味的具体地位。
因此,笔者聊举几处或可置疑的课下注释,“敢竭鄙怀”,斗胆一言。
《游褒禅山记》里面“其”字用得最多,虚词“其”的用法,是该课教学重点之一。课下注释对此作了很好的处理,但不知缘于何故漏注了“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中两个“其”字。而对这两字的理解,并不是很简单而且明确的事情:“其”有作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形容词或动词词头)等四种用法,在该句当中,不难排除副词和连词的用法;到底是作代词讲成“我们”还是当成助词作“无实义”解呢?教材的编者莫非认为高一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作出判断而毫无争议吗?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作注解,对这两个“其”字,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我们”,这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令人费解的是,下文另有一处注解,把“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中“既其出”的“其”解为:“助词,无实在意义。”这一“进”一“见”一“出”,都冠以“其字”,语法结构和语义境况都如出一辙,课下注释对“其”的处理为何前后迥然不同呢?学生温书,或许并不见得斤斤计较,师者授书,自然少不得要前后联系,举例连类。似这样的注解实例,难免让人无所适从,倒还真应了那一句:“你不说倒还明白,你越说我反而越发糊涂了。”
有些课下注解作简单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 而函之。卒与尸合。”对“五十金”,课下注解为“五十两银子”。对此,我们难免心存疑惑:那五个人是被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而“按诛”的,“断头置城上”是要杀一儆百,不难想见,区区五十两银子,断难买下这意义非同寻常的五人之首,对此,不知编者作何想?问题的关键,显然就在这个“金”字上。作为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金”的含义有如下几项:其一,先秦时,黄金二十两为一金;其二,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其三,以银为货币单位时,银一两为一金。故事发生在明朝,“五十金”就是“五十两银子”,这样注解似乎理所当然 。但是,这里的“买”,其本身意义并非普通以钱易物,而应该是买通有关官员的意思,编者的理解会不会忽略了这一点?众所周知,明朝人的财富概念里,金并没有让位于银。买通官员的“贤士大夫”,会不会用的是金条或金砖?当事官员纵然胆大包天,要他因五十两银子而冒触犯魏氏的危险,可能吗?但倘若是黄金千两或者是黄金五十斤(按每斤十六两记,该是黄金八百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却又可以另当别论了。
《察今》有“军惊而坏都舍”一句,课下注解为:“军士惊呼的声音大得像巨大的房屋倒塌一样。”这里的“而”解释为“像……一样”,把整句话看承比喻句。乍一看,有凭有据--《荀子》有语:“奄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所有的权威注解都把该句中的“而”讲成“像”。但是,“军惊而坏都舍”一句中的“而”好像不一样,从语法上看,“坏都舍”是使动现象,“坏”即为“使……毁坏”,它的主语应该是“军惊”(军士惊呼),整句该理解为“军士惊呼起来,(叫声大得)震垮了巨大的房子”。这样,把“而”字当连词讲,把整句话看作夸张句,无论是理解虚词的用法还是感受古文的艺术感染力,都合情合理。值得一提的是,中学教材涉及到“而”字作“像……一样”理解的例子过于罕见,课下注释如果简单处理,势必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有些注解不明确,让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严重偏差。《季氏将伐颛臾》有一句话:“求!无乃尔是过与?”课下注解为:“求!恐怕是你的过错吧?”学生参考理解课文时,难免对句子中的“是”感到一头雾水:不是说先秦文字中的“是”一般不作判断词讲吗?其实,这个注解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不该使用“意译”的方法。采用“意译”,一般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但这一句并不特殊,完全可以“直译”为:“求!恐怕该责备你吧?”--“是”表宾语前置,“过”本来就有“责备”的含义,整句话看作疑问句,代词作宾语,须前置。这样处理,全部符合现有的语法及词语规范。《五人墓碑记》的“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课下注解为“意思是说,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很明显,这样的注解,对于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如果讲成“普通百姓对于江山社稷具有重大意义”--“有重于社稷”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处理规范,也便于学生学习。
综上几例,我们不难看到现行的中学教材在处理文言文的词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解决这些问题也并非太难的事情。关键是我们的教材编者能否尽心尽力,认真负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让我们的后代阅读、理解、鉴赏这些经典古文时,我们应该拿出尽量准确可信的参考资料, 让学问并不特别渊博又无权威的中学教师干好文言文教学工作,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出准确可信的标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