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文言文的诵读
作者:邓州市穰东高中 田玉玲 时间:2006/1/5 17:51: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50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根据考试情况,我对同学们以往的文言文学习进行了一次较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出一辙:老师一句一句翻译,学生抄在对应的句子下面,然后老师指出重点词句,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翻译,最后就是将练习反复做,学生只是死记了一些东西,缺少对课文精华的把握就少了。这种做法忽略了文言文的诵读,学生最后掌握的是一些零零碎碎的词语和句子,而这一点可怜的东西,考试完了之后就又原原本本的退还给了老师。当然,学了也等于白学!怎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走出这一困境呢?古诗文是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昂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的进行古诗文教学呢?
自古以来,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人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在教学中,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也。那么,文言文的诵读有什么意义呢?
一. 通过诵读,正音识字,规范语言
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文言文中有大量文字障碍,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等等,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认清字形,辩明词性,读准字音,才能很自然的掌握其含义,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做好准备。
当然,诵读文言文时,读音一般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必也不应拘泥于古音,对方言土语更应规范。
二 利用诵读加强背诵,积累名篇。
诵读时,眼耳口并用是看和听的双重作用。文言文所传输的内容及形式,时过境迁,字少意深,句法奥妙,难以形成识记敏感,学生死记硬背,不但费时费神,而且收效甚微。朱熹曾强调读书“不可牵强附会,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毫无疑问,背诵是增强记忆力的最好方法,也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有资料记载,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的四百多篇诗文,而后才有了《胡笳十八拍》之绝唱;顾炎武背下了“十三经”和一部《资治通鉴》,养成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后才成为彪炳千秋的人物;郭沫若八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巴金能背《古文观止》等。事实证明,让名篇明诗在脑子里生根,真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诵读多么重要。
文言文中的名篇,语言精练、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较好的材料,也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熟读成诵,进而达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样积少成多,从而使学生不但在名篇中思想得到提升,而且在作文和做人时“有米下锅”。真正实现教学改革地意图,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 借助诵读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有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因为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叶圣陶说:“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知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解化而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
第四. 运用诵读培养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但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旨在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言篇目,或记人叙事,或抒怀说理,均为历代名家之精品,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只有通过诵读的再创造,让口耳开放起来,让心灵开放起来,在诵读中去感悟玩味,不断“反刍”,不断加深,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才能为作品所感染,直至爱不释手,掩卷遐思;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精力,积极愉快接受学习任务。
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优秀文言作品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若通过诵读感受,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一经诵读,也就了然于胸,溢于言表,学生正是从这诵读中,心领神会,获得极大满足,达到审美目的。
第五.借助诵读检查学习,检查理解程度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也可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通过学生诵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处理,可测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对语调的把握、理解越深就越能读出韵尾来。
以强弱论,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字,句子的中部宜加强。
以缓急论,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
叶圣陶说 :“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诵读,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杜甫《蜀相》诵读提示: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候祠之后写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所以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全诗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候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 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儿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实施呢?
第一:语文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语文基本素质,练好语文基本功。要求自己练好普通话,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进课堂”,把熟读甚至背诵列入备课的重要内容,可以将备课时老师的范读录在磁带上,在课堂教学时播放给学生听。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老师有感情的诵读去感染学生,同时为学生做出范读的表率。
第二:在课堂上,要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从而提高诵读效果。可以教师先范读、领读,然后放录音学生跟读,接着学生单读、男女生分组赛读、分角色诵读,全班大声齐读、轻声自读,快速读、慢速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每堂课的教学都穿插老师与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使学生充分熟悉陌生的文言材料,逐渐形成识记敏感。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当堂记住,课后稍加巩固就能全部掌握课文内容。
第三:诵读中,应注意抓好两头。对诵读条件好的学生,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诵读才华,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同时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重音、语速、语气、和句读的技巧,感情的把握,不同语气语调的变化等等,在班里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对诵读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要做到起点低些,要求严些,训练实些,方法科学些。要学生首先做到声音响亮,把音读正确,进一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教给他们一词一顿地按词读,要训练他们把词和句读读清楚,能让人听明白。同时对他们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课前加强个别指导,布置他们读给老师听,等他们读好后,上课再让他们站起来读给全班听,并且当众给予表扬,以资鼓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也对诵读充满自信,以后再不怕当堂诵读了。有了诵读成功的体验之后,他们就会因此而喜欢诵读,喜欢语文,强记文言古诗文了。
第四:诵读中还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不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简单笼统的评价对学生指导毫无意义,讽刺挖苦式的更不可取。正确的评价应包括:(1)明确指出学生诵读的优缺点;(2)分析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3)及时鼓励,保护诵读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只要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把认真指导、训练与严格考察落到每一个古诗文教学的环节中去,持之以恒,就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