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谁让你走上应试的不归路

作者:江苏省滨海中学 李雪松 张明佐  时间:2006/4/17 18:42: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99
  昔日的南京“高考之痛”引发了“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的大讨论,启东中学高三男生跳楼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县中模式”。中国基础教育啊,你到底何去何从呢?
  中国教育近十年来几乎没有好日子过。先是“应试教育”遭遇各方批判,继而“徐力杀母”引起强烈反响,再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然而时至今日,高考依旧残酷,学校、教师和学生依然在为考试成绩奔走呼号。减负、减负,久减不负。这一切一切的根源究竟何在呢?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把教育的种种弊端一股脑儿地全推到教育体制,推到高考身上,而无视教育背后复杂的社会性,用狭隘的眼光看教育,以为教育能主宰自身的命运。这实在让教育界有苦难言。可以说是社会选择了高考,是残酷的就业竞争在逼着学生苦学而非教育本身。教育并不只是放几名学生和教师在教室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又是一门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的改革并非教育一家子说了算。这就是为什么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高考指挥棒仍在挥,学生的负担还是那么沉重的根本原因。
  教育在中国走上应试化的道路是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必然结果,而并非是教育自身的选择。其理由如下: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冰冷的智能机器将大批从事机械性、重复性工作的劳动者推向失业的尴尬境地。因此只要离共产主义还有一步之遥,那么这种发展的对立面就必然是人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中国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越来越多的大中专毕业生为工作东奔西走。劳动力过剩时,不可能你想干什么工作就让你干什么工作,社会势必要确立一个选拔人才的公开标准。而当前无论是官方还是人才市场的用人标准都是要当干部得有大学文凭,要当“白领”也得有大学文凭。这就决定了“高考凭成绩,工作靠学历”的人才选拔机制已很难进行自上而下的革命性转变。高考是指挥棒,是改变命运的着力点。它关系着你将来捧什么样的饭碗,关系到一个人在温饱线上能否活得更潇洒。这种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竞争在师生的目光瞄向高考的那张试卷时将它们更快地导引到功利性很强的应试轨道上。哪里有考试哪里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失败者,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这是现实地摆在师生面前的共同话题。况且高考对一名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就到那几张试卷为止,你以后的发展它看不到也管不着。因此对学生来说,不管你如何鼓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他考试得高分,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是最实惠的能力。显然对付考试,教师讲、学生练的填鸭模式远比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训练来得更实在、更行之有效。教育啊,你本身并不反对竞争,但是在就业竞争面前,在不可回避的高考面前,在分数与升学率仍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你的宠儿——“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怎能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呢?
  再就教育工作者自身来说,他们都明白,在现代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训练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校方和社会的考核却不会推迟到十年或二十年后再去看你的教学是否发挥优势。正是这种基于眼前利益的竞争才促使那些急功近利的教师更愿意将学生训练成应对考试的智能机器以实现短期的效益,进而打破平衡领先于他人。因此如果这种由于不良的竞争机制所带来的短视教育一日得不到更改,素质教育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于拥有超过两亿学生和一千万以上教师的中国来说,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存亡。在21世纪的舞台上,已经没有人怀疑教育对于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关注中国的人都在关注着中国教育的进展。然而,关于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是否表达了它们对于未来中国教育走向的真知灼见并能否让阅读者产生一种兴奋感呢?坦率地说,很少有论文能够做到这一点。回顾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之所以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支持改革的理论与我国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走向存在巨大的偏差。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我们天天在讲实事求是,可惜在教育这个大问题上,99%的教育理论家却不讲实事求是。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层出不穷,可是有人跑到中学校园里做过实际调查吗?有人对它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做过论证吗?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谁能找到比考试更好的评价方式?理论多于实践,口号掩盖了事实,教条主义,形而上,这就是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教学一线老师的最大感受。
  其实我们不应该在应试与素质之间作无谓的争论。因为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矛盾对立只是二者的表面现象,辩证统一才是二者的真正内涵。展望人生百年,哪一个重要的转折对我们来说不是一场考试?哪一场考试又不是素质的展现呢?可以说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应试能力本身就是重中之重的素质。况且应试、就业、竞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非教育界单方面所能扭转。
  实际上,考察一种教育体制是否合理,不应该孤立地看这种制度本身,而应以它能否与国情相适应,以它能否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为衡量标准。就像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一样,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西方的那一套教育模式未必适合我国国情。建国57年了,“应试教育”不也培养了大量有大用之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么?这些都是勿庸置疑的明证,怎么现在就不行了呢,难道当真是给几个自杀的学生吓怕了吗?与时俱进是好事,但急躁冒进就可能不进反退。我以为,当前基础教育界最需要的就是彻底地冷静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与理想的教育目标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距离,而不是在理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无视于现实的客观存在。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荪草湖 于04-17 23:27发表评论: 第2楼
  • 呐喊也没用,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呐喊过,结果自己教书了没有把局势扭转过来,自己也搭进去了!欲哭无泪啊!
  • 语文老师 于04-17 20:28发表评论: 第1楼
  • 问题是现在的中国教育已经根本异化为"非教育",异化为披着教育外皮的整孩子的机器,看着那么一批一批本该活泼可爱的初一的孩子每天都耷拉着眼皮喊"还我睡眠",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的我无比痛苦.别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