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宽容、民主、多元的课——听徐贤龙老师上《海燕》一课有感
作者:谷亨顺 时间:2006/4/18 10:45: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30
一、 读指导,形式多样;师生共读,其乐融融。
检查预习情况时,徐老师将男女分组、课文分段朗读,当男生齐读后一部分时,徐老师也参与进去,与男生大声朗读。徐老师浑厚的男中音, 和在齐读中,给学生以鼓舞与信心,学生朗读的心理得以完全放松,尽情发挥, 造了一种支持、温馨的朗读氛围。
教学时,徐老师还多次让学生品读文中的精美语段,有齐读,有个别读,有小组读;有默读,有自由朗读,有品味的读,可谓形式多样,朗读指导到位。特别是教学文末“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一句时,学生第一次读,很随便地读了一遍。徐老师马上追问:“这样朗读,我们把这个句子的感情读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追问:“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呢?”
生:“乡愁。”
师:“要读出乡愁,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呢?请你们自由读一读,再与同桌交流一下朗读的体会和想法。”
学生自由朗读,一时书声朗朗。
两分钟后,徐老师问:“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读出乡愁之情呢?”
生:“语速缓慢些,语调低沉一些。”
师:“好,大家齐读试试。”
这一环节中,徐老师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学生由漫不经心的读到细心琢磨着读,再到完美的品味着读。这一过程,不正是体现了课堂民主、宽容的教学理念吗?
二、 设置问题开放性,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多元性和回答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情境靠教师的创设和调节,课堂中的教学互动看设计的问题的开放性和难易度。徐老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再由感知的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家乡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引出3个问题:
1、“家乡小燕子”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看出?
2、“海上小燕子”又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地方看出?
3、作者是怎样把“家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两者联系起来的?
三个问题一堂课,显得主干清晰,脉络分明。一节课抓住了三个问题也就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核心,可谓提纲挈领。而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很有讲究的,每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可以不同的角度作多元的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答案也就多元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徐老师都给予支持 ,学生回答问题的心理有了安全感,教学气氛也自然轻松而活跃了。
三、学生轻松的学习,多元的思考,有趣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许多活力和趣味。
后半节课,学生心理有安全感,胆子放开了,课堂的发言也渐显得精彩。好几位学生起来发言时,总是面带微笑,风趣回答,似乎不是在严肃的课堂里,而是在与老师同学促膝长谈,谈笑风生。教室里的这种笑声和诙谐还来自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学生间的不同角度的发言,似乎都能得到大家的赞同和笑声,这是一个多么开放而宽容的课堂!这是一个多么民主而融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呆板,越上越乏味,原因之一是不是我们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呢?一种是轻松愉快的发言,一种是倾听并笑纳百家之言的胸怀。
总之,徐老师的这节课,我姑且仅仅从课堂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有许多值得我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是给我许多启发的一堂课。而其他方面,我就不多赘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