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佚名  时间:2006/4/22 7:16: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65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放性命题作文逐渐在考试中成为主流。文体淡化了,切入点多了,作文是否就能写出新意了呢?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命题作文面前,多数学生的苦恼不是“怎么写”而是“沒啥写”。毕竟,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作文命题改革了,但作文教学却沒有创新,学生的思维仍然受制于教师的思想,跳不出传统的框框和模式,从而给自己的写作戴上镣铐,因而便有了落笔千斤的感觉。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跳出传统的架构,淡化理论指导,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飞思想的翅膀。
     一、推行“自由作文”
  令多数语文教师苦恼的是有计划的命题作文,由于师生年龄、水平、认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教师的命题往往不合学生口味,因此学生练笔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不是感叹不知写什么,就是写出来的文章淡而无味。为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采取自由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谈自己感兴趣的,以满足他们“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心理需要。慢慢的我发觉他们的作文内容越来越充实,情感越来越丰富,议论越来越深刻,虽然不至于下笔千言,但起码言之有物了。我班中有一个学生,平时作文不怎么样,但有次他写了一件最让他开心的事,他写的是《下棋》,写得非常生动,语言也很流畅,因为这是他亲身经历而又是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所以写来便觉文思泉涌,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平时的规定作文却往往限制了他们这方面的发挥,以致他们作文时言而无物,淡而无味,只是应付式了事,甚至因此养成了马虎作文的习惯。其实,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不是我们教师可以想象的,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这方面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创新作文大流中的弄潮儿。
  二、改变传统批改形式
     作文批改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习作的修改和评价,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信息反馈。传统的批改形式主要是教师精批细改。教师是裁判,把握住文章的生杀大权,教师会就任何一篇文章的立意、结构等作出评定、标出意见,这样就带上了很强的主观色彩。然而在这个强调学生思维独立和个性创造的时代,在太多的方面,老师不能作裁判,不能当权威。在书面批改中,很少老师能做到“尊重写作主体意识”,这种书面批改往往会束缚学生的写作个性,误导学生的创作思维。因而,作文批改应尽量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我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可以自改,也可互改。可以评改作文的部分内容,也可以是全部。可以在教师评改前参与,或在教师评改后参与,也可以把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作文交由全体学生集体评改。让学生们在直接操作中、亲身的实践中、反复讨论中达到评改的目的,实现作文要求。同时为了增强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又针对性地采取当面评改的形式,通过面批,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学生的作文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沟通,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从而达到创新作文的目的。
  三、把评讲的空间留给学生
     作文评讲长期沿用的方式是“综合讲评”,即对全班学生作文作全面概括性的讲评,讲述和分析学生本次作文的主要优缺点,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这种评讲针对性不强,往往流于形式。我认为应把讲评的空间交给学生,教师事前应把本次作文进行分类归纳,然后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复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后说出对该文章的感想,再要求学生自己就这类文章进行构思、立意、谋篇,达到思维共享,共同提高。就这个方法我试了一下,学生反应非常良好,一致认为这样的作文讲评有趣多了,不但搞活了课堂气氛,而且又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作文能力增强了,创新思维形成了。
   写作不只是一种表达技巧,它是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学生作为创作的主体,我们应该给予尊重与强化,以适应新形势对作文教学的要求,解决学生作文下笔无言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创新作文”的思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