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飞扬的个性——高分作文亮点例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06/4/14 19:34: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18
  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作文己经能够文通字顺。这时,如何进行个性化写作,或者说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对于文章的成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文章总是人让腻味,无法带来美感,也无法得到高分。而高考作文又是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围绕同一主题,在极短的时间里作文,如果不是有意去经营的话,选材撞车,写得雷同便很难避免。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 情由己出,不矫情,不虚饰。
  古人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可见情感之于文章的重要性。情之于文恰如盐之于菜肴。显然,没有放盐的菜肴定然是淡而寡味难以下咽的。同样,无情之文也然是干瘪枯涩难以卒读的。然而文章中的情感又不能像烧菜放盐那样简单添加,不能虚情假意,“为文而造情”。文中之情应该是真情流露,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作者借文章形式来浇心中块垒。因而决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作无病呻吟。近年的高考作文中,常有考生虚构父母双亡家庭不幸的情节,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引起阅卷教师的同情以期获得高分。我们不仅要对这种虚构的方式提出质疑,同时也应该明白,这种无切肤之痛的胡编滥造很难蒙混过关,更谈不上写出个性,也就无从谈起获及高分。反倒那些由感而发,真情流露的文章却往往在不经意间打动了阅卷老师。如1988年的高考作文“习惯”。有好几篇满分作文写的就是“好外婆”“好奶奶”。其中有一篇以外婆帮我做布鞋为核心材料,考生因为是倾泻自然之情,故事虽不新鲜却真切感人,让人感受到了活生生的“我”的存在。结果打动了阅卷老师得到了满分。可见情出己不虚饰,不矫情的重要性。
  二、言出己口,不作鹦鹉学舌。
  时下许多学生作文,张口“美眉”,闭口“哇噻”,网络词语横飞,影视明星作源毕现。最让人受不了的,许多作文甚至高考作文,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大有“洋泾派”生回上海滩之势!这些跟觅之作不仅造作,痕迹明显,也让人觉得作者不会说话,有失语嫌。其实,文章的个性首先体现在语言风格上,以己之口,抒己之怀方能谈得上个性。相反,众口一词,千篇一律,几万人、几十万人一种腔调,一种口吻,哪里有个性可言?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其各异的风采,首先体现在他们的语言风格上,如鲁迅的犀利、郭沫若的热情、梁实秋林语堂的幽默、沈从文汪曾祺的恬淡……。其实,无论质朴的还是华丽的,无论是阳刚的还是阴柔的,只要是言能达意,词能畅情,都能性情毕现,都是有个性之作。例如同样以“习惯”为题,以下二文一篇风趣机智,挥酒自如,一篇淳朴善思,娓娓道来,风格迥异却同样都得了高分。
  (其一)
  口头语也是一种习惯,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脱口而出。……
  第一堂数学课,刚打上课铃,从门口横进一个“巴依”,戴着眼镜,镜片眼啤酒瓶底差不多,腆着大肚皮,裤带坠陷进去寸把,西装敞着,没扣上,大概也扣不上……
  (其二)
  有的人习惯群居,有的人习惯独处,有的人习惯晚饭后慢慢地踱步,而我,则习惯于仰望夜空。
  不论在我快乐的时候,还是在我悲伤的时候,那夜空都会给我鼓舞,给我希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阴晴圆缺,我每天都要在临睡时凝望夜空……
  三、扬己之长,挥洒个性。
  文章的个性不仅体现在内蕴的情感上,体现在叙述的语言上,也表现在材料的取舍,文章体式的运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从文本角看,东汉王弼有“象趣”、“情趣”、“理趣”之说,一篇文章无论是得“象”还是得“情”得“理”,都有亮点,都能出彩。从创作角度看,每一个作主体的禀赋也有差异,有的倾向于艺术型,有的倾向于思想型,有的长于叙述,有的工于抒情,有的想像力丰富,有的思辩精深……。对于只是给定话题,极少束缚的高考作文来说,认清自己所长,扬长避短,可收到“一俊遮百丑”的功效。例如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考生蒋昕捷针对自己熟悉《三国演义》古文根基较好的特点,选择以三国故事噗背景,以文言文作为表达方式,一举获得满分。事实上,后来据南京师大老师介绍,蒋昕捷的写作能力即便是在他所就读的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也只算一般,并无过人之处。只是他在高考作文中发挥出色,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最豪华”的一面。在同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中,如《患者吴诚信的诊断报告》、《朱贵开店》、《阿Q新传》等,无不是作者撷取自己最熟悉的素材,选择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彩驾轻车就熟的文章体式,充分展示了自我,赢得了满堂喝彩。
  总之,作文必须植根于写作者主体。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要了解写作对象,如例题、材料等,更要观照自己,分析自己,以己之情,又己之长去营构,去缀文章,力求通过文章展示一个独特的、鲜活生动的“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