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留空白,韵味无穷
作者:李学开 时间:2006/4/25 16:37: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5
作文也是如此。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处安放此身,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他借助比喻,把写作中为什么要留些空白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文外曲致”,“情在词外”,“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说明作文贵在含蓄,因为含蓄才能令人玩赏咀嚼,从中尝到曲藏的原味,而空白法则是使文章达到含蓄的一种写作技法。
糖溶解于水,仍然是一杯清水,不见糖的痕迹,但甜味都包含在这杯水中。作文时有意对一些情节或细节作虚化、省略处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的审美心理以驰骋想象的空间,能收到以少胜多、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许多文学大师深谙这一为文之道。例如《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非常精彩。黛玉看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睡觉,“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心里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林黛玉看见这个场面时,“早已呆了,连忙把身子一躲”。为什么?因为林黛玉最怕看见这样的场面。她爱贾宝玉,她最担心的是贾宝玉爱上其他人,或与其他人干出蠢事来。现在看到这个场面,当然会把她惊“呆”,她不愿看这样的场面,“连忙把身子一躲”是很自然的。她招手让湘云看,原想与湘云一起狠狠取笑宝钗一番,以泄胸中不平之气。但湘云不愿取笑宝钗,拉她去找袭人,她只得“冷笑了两声”随湘云去了。作者没有让黛玉说一句话,但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读者可凭借这一“空白”体会到黛玉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情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其实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胜似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由于妙用了“空白”,从而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有倾国倾城之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我们读了这些文字后,无不惊叹秦罗敷的美貌。但她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作者避而不叙,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认识去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秦罗敷!《项脊轩志》结尾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亡妻,而是移情于物,托物寄情。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药》一文中写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花圈是谁送的?作者这样写暗示什么?夏四奶奶和华大妈为何吃惊?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读者作“反刍”式的咀嚼,作出分析和推测。《项链》中写玛蒂尔德历尽十年艰辛,终于凑齐了钱买了一挂真项链赔给佛来思节夫人,而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当初借给她的那挂项链是赝品。当她听到这一消息后,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她能经受住这一打击吗?她的命运该如何发展?作者特意留下这样一个“断尾巴蜻蜓”,把推测、感慨、惆怅留给读者,这个“空白”式的结尾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和揭露的深刻性。
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时,总担心别人看不懂他的文章,总是把话说满说尽,把一切交待得一清二楚的,一览无余,读来淡而无味,味同嚼蜡。其实,我们应该充分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有意留些空白给读者,让读者去揣摩,去猜测,去回味,从而产生审美愉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