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平凡为神奇——如何巧用熟知的事例
作者:江苏 秦葆 时间:2006/5/8 19:36: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23
打破常规用例,其方法主要有二。一是排比用例,就是多个典型恰切的事例用排比的方式出现。这样好比用了集束炸弹轰炸目标,有气势,威力大,效果好。有一篇题为《爱国——永恒的主题》文章,在用例说理时便采用了这种形式。文章这样写道:
什么是爱国?列宁说,爱国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表现的是多么的丰富啊!因为爱祖国,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爱祖国,才有戚继光抗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才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因为爱祖国,孙中山“以天下为公”,颠沛一生,大地之子周恩来13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铮铮誓言,犹如春雷唤醒大地,又似春风吹暖人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发愤苦读,矢志报国。
作者用了4个“因为”句构成排比,每个“因为”又列举了两个事例,古今共8个事例,典型恰切。读来,感到有排山倒海之势,容量特大,具有不可辩驳的极强的说服力。
第二种是含蓄用例。事情是人做的,由于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在叙述时有意识地只说事不说人,让读者由事联想到人,从而感到含蓄,有味道。如有一篇题为《守住心灵的契约》文章有这么一段: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了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念自己的家园故国?他义无返顾地去了,去的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勇者,难道不知道秦王的阴险和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为了论述要守住心灵的契约,列举了两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一个是荆轲,一个是蔺相如。但作者都未点明,想一想,这里还是不点明为好,因为这样能够让我们由作者活用的语句产生联想,从而感觉别有一番含蓄的味道在心头。
写议论文说理时,如果你手头实在没有一新他人耳目的事例,那么就不妨用一用上面的两种方法,它将会化你我共知的平凡事例为神奇,使说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