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语题型例说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23 6:48:1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00
1. 成语填字
成语有较固定的组成,可以从中抽取某个字,让学生填空。如:
日新月( ) 得意( )形 美不( )收 指( )为马
心旷神( ) ( )声匿迹 ( )木求鱼 破( )为笑
('99江苏除州中考题) 2. 辨音
考查学生拼音成语的能力,多以选择的形式出现。如:
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敷衍塞责sè 偃旗息鼓yǎn 并行不悖bó
B. 拈轻怕重niān 出类拔萃chuì 杞人忧天qǐ
C. 姹紫嫣红yān 连篇累牍dú 罄竹难书qìng
D. 如坐针毡tǎn 锐不可当dāng 豁然开朗huò
(据有关中考试题编)
解析:“悖”与“脖”和“毡”与“毯”形似而音义皆不同,应分别读为“bèi”和“zhān”;“萃”应为平舌音,读作“cuì”。故选“C”。
3. 辨字
考查学生正确书写成语的能力,多以改错或选择的题型出现。如:
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用横线画出来,并在后面括号内订正。
姹紫嫣红( ) 无精打彩( ) 拈轻怕重( ) 声色俱厉( )
永往直前( ) 挑拔离间( ) 安然无恙( ) 郑重其是( )
(’99江苏镇江中考题)
解析:“彩”应是“采”,神色、精神的意思;“永”应写作“勇”,勇敢的意思;“拔”应为“拨”;“是”应写成“事”,事情的意思。
4 释义
考查学生对成语意义的掌握情况,一般考查成语中某个字的意思,亦有考查整个成语的意思。如: (1)试根据语境解释词义。
穷形尽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湖北荆州中考题)
(2)划线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 手不释卷(放下) 德高望重(希望) 循序渐进(按照)
B. 相时而动(观察) 莫名其妙(说出) 永垂不朽(流传)
C. 深恶痛疾(痛恨) 拍案而起(桌子) 绿草如茵(褥子)
D. 偃旗息鼓(放倒) 人迹罕至(稀少) 安然无恙(病)
('98江苏淮阴中考题)
解析:第(1)题“穷形尽相”本指作品描写刻画细致生动,形象逼真。结合《竞选州长》的具体语境应理解为“丑态毕露”的意思;第(2)题中“望”不是“希望”的意思,而是“声望”的意思,故选“A”。
5. 出处
大多数的成语都有一定的出处,如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或古诗文等。主要考查学生所熟悉的古代文章中概括出来的成语。如:
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中可归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2000年河北中考题)
《<论语>六则》中表不虚心学习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限四个字)
('99江苏泰州中考题)
解析:《出师表》和《<论语>六则》都是同学们所学过的课文,因而很容易知道答案是“三顾茅庐”、“学而不厌”和“不耻下问”。
6. 运用
即检查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下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如:
(1)从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来到这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_________。
(2)周瑜之所以被诸葛亮“气死”,归根到底在于周瑜气量狭小,不肯__________。
A. 心旷神怡 唯命是从 B. 心安理得 甘拜下风
C. 心安理得 唯命是从 D. 心旷神怡 甘拜下风
('99南京中考题)
解析:做这类题目一定要透彻理解成语的意义,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心安理得”意为:自认为做得合乎情理,心里坦然、踏实;“心旷神怡”形容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第(1)句中形容山水等优美景色给人带来的快乐应用“心旷神怡”。“唯命是从”意为: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对服从;“甘拜下风”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结合语境来看,周瑜属东吴都督,不可能完全听从于诸葛亮,应用“甘拜下风”。故选“D”。
7. 联想式默写成语
提供要求,根据要求默写出有关成语。如:
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2000年山西中考题)
解析:带“狼”字的成语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有“狼狈不堪”“狼子野心”“狼烟四起”“引狼入室”等。
8. 考查成语的结构类型
成语有各种各样的结构类型,有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形)补结构、主谓结构。因而这也是一个考查的内容。如:
“粉身碎骨”“偃旗息鼓”“花枝招展”“赴汤蹈火”——短语的结构方式完全相同。
(2000年江苏盐城中考题)
解析:四个成语中,“花枝招展”应是主谓结构,其余为并列结构,所以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
9. 考查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有褒有贬,亦有中性的,因此同学们应能辨别出来。如:
用表格分类整理下面的词语。
臭味相投 废寝忘食 周而复始(其余二个字的词语略)(2000年湖北荆州中考题)
解析:结合所给的10个词语来分析,用词的感色彩为标准来分类是最好的方法。“臭味相投”是贬义词;“废寝忘食”是褒义词;“周而复始”是中性词。
总之,成语作为汉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在语文学习中要加以掌握,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