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自主招生考试:拖着一条叫“高考”的尾巴
作者: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时间:2006/5/31 12:43: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85
“你对‘超级女声’现象怎么看?”
面对着笑容可掬的面试老师,南洋模范中学高三班的陈志超一点也不紧张。在75分钟里,他走进5个房间,分别接受5个老师一对一的提问。他事先没有料到,面试如此地轻松、简单。
两天后,陈志超接到了复旦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他和上海另外290名高中生一起通过了复旦大学举行的自主选拔考试,提前两个月成为了复旦大学的2006级学生。
2006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向社会宣布,它们通过自主命题考试选拔的方式,分别录取了291名本科生。陈志超就读的中学共有11名学生最后被复旦录取,21名被交大录取。
“和高考成绩比较,复旦更看重自己的笔试和面试结果,凡是被复旦录取的学生,最后一定能够进入复旦。”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说。
“招生改革最大的难度不是来自模式本身,而是来自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复旦、交大的这次试点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很不容易的一步。”
笔试:200题,620分及格
“根据政策规定,我可以同时参加复旦、交大举行的考试,如果没有被它们录取,同样可以参加全国高考。我当时想,蛮好呀,这不是让我有3次进大学的机会吗?”18岁的章文昕的高三学生说。
3月2日,复旦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教育部、上海市政府批准,复旦大学将在上海市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由学校自主命题,以笔试加面试的方式招收300名本科学生。9天后,上海交通大学也发布了类似的消息。
同时报考两所学校的章文昕发现,自己可以报名参加复旦的笔试,通过以后再参加面试,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够被录取;交大的规定相对比较简单,在经过中学推荐或者自荐以后,通过面试就被录取。
3月19日下午,5828名学生,交了40元的测试费,参加了在复旦大学附中的笔试。
文科生吴笛拿到试卷后发现,整个试卷共有200道题,每题5分,按比例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的知识。按照总分1000分衡量,她必须达到620分的及格标准才能取得面试资格,如果及格的人太多,只有前1200名学生可以获得面试资格。
参加过3届《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并获过一、二等奖的吴笛很失望,
“我的文科强项在这个考试里呈现不出来,理科生还是会占一些优势。”完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作者是谁?”“古希腊3大史学家是谁?”“以《假如重过高中生活》为题写作文”这些得心应手的题目后,吴笛只能看着另外一些题着急。
理科生林帆的观点恰恰相反,“我感觉做文科类的题目比较吃力。记得其中有一道题目是问林黛玉收到贾宝玉送的手帕时是一种什么认知,我不是很清楚,最后选了一个感情认知。还有一道题,好像是关于什么外星人的,题目很拗口,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搞清楚题目的意思,4个待选项也很玄乎,我都看不懂,便蒙了一个。”
考生任启鸿则认为“笔试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的东西”。他之前“把高一高二的教材找出来准备了一下”,发现“还挺有效果的”。
没有通过笔试的学生更多的是抱怨,“我们高三这一年里只上语文、数学、外语,再加一门小课。而复旦的考试却要考10门课”。
3月22日,复旦大学招生网公布了通过笔试的名单,共有1208名考生进入面试环节。吴笛失落地发现自己不在名单上,她想上复旦大学,只能继续准备全国高考。
面试:三种回答都是正确的
4月1日,任启鸿、陈志超、林帆、章文昕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复旦要求的入学申请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表、申请信、高中各科期末成绩单、特长能力证明材料和教师的推荐信,到复旦大学光华楼参加面试。
考试前两天,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尹冬梅得知自己成为面试官的一员。复旦从学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教工,组成5人一组的“候选面试官”小组,各组成员分属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和学生德育5个门类。这样的小组一共有30个,总共150人。面试前从中抽签选择出正式的“面试官”小组。
考试前一天,尹冬梅和其他被抽中的面试官们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培训会。在培训会上,除了面试经验丰富的人事专家给他们上课外,复旦招生办给他们发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几点要求:有学习和研究能力;思想品质好、关心社会、有主见;有集体意识和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广泛的兴趣和个人特长。在这些原则下,由参加面试的老师们自己设计面试问题。
“面试官”和相关工作人员都与复旦签署了保密承诺书,并要遵守严格的回避制度,专家和考生都有权利提出回避。整个面试过程均全程录音,复旦为此新购置录音笔200支。面试记录和决议书全部存档。
上午7点15分,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被挡在门外,在纪检委和媒体的监督下,通过两轮随机抽取、一次随机配对的方式,确定了专家组和学生组的配对。分组完成以后,保安封锁大门,所有专家均不得出楼。
接下来的1小时里,尹冬梅翻阅面试学生材料,并针对学生知识结构和爱好兴趣特长,准备个性问题。这时候,等待在大厅里的学生们也在相互交流,猜测老师们可能会问的问题。
9点整,学生们进入考场,按照5个一批进入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里,只有一张办公桌,上面放着一个计时器和一支录音笔,不同年纪、性别的老师正含笑而坐。
“在面试的时候,我们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A、B、C、D四档打分。所有的问题都是开放式的,并没有标准答案。比如有个孩子说喜欢浇花,问他怎么个喜欢法,他说为了浇花,还自己搞了个浇花的水龙头,我就追问下去,结果他的回答非常好。还有个学生在申请书中说他热爱文学,阅读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很多文学著作,那么我就问他怎么看《红楼梦》中间的史湘云。然后他就谈这个人的性格、命运啊,我看他谈的确实有自己的观点,后来我给了一个A。”尹冬梅回忆说。
9点15分,放在桌上的钟响了,学生们依次交替进入不同的房间。
张教授给学生的问题是关于上海这3天的天气情况的:你能用什么方法预测出上海这3天的的天气情况。一个学生回答说:“我会根据这几十年来上海历史上的这3天天气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果。”另一个学生回答是:“我会根据西伯利亚和南太平洋的气流和卫星云图分析,得出结果。”第三个学生的回答是:“中国有古人夜观天象,我会连续观察这几天的天象星辰,得出结果。”
“这三种回答都是对的。大部分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关心人类困难和社会问题,有没有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反应是否敏锐。”张教授说,也有学生回答“我不知道”,他就再改问其他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