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人生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10 8:45: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4
  夜读《周作人传》,捧一杯茶,置一盏灯,躬身独坐,屋里屋外寂静之极。心中抱有一丝奢望,能找到当年先生滞留北京而不南下,后又入伪政权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的合理理由。先生曾有语说,之所以不南下,完全是因为家中老小太多,自己不喜舟车劳顿,又加上自己是日本眷属,理应不会被迫害,自己不过在家读书写字玩赏画篆,与人无争,亦无须南下。而从中日事变发生当时来看,他果然超然于事外,卢沟桥炮声隆隆,他老人家却在无聊中写小文消遣。若是此真乃文人本性使然,其行虽不善
莫大焉,亦无可指责。 
  和其他人物传记不同的是,钱理群先生所著的《周作人传》更像是一部历史考证的著作,其中类似文言的叙述和各种资料的掺杂,让整部书丰富但又简洁。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钱著当中,人物并不鲜活,也很少有作者本人的见解。在一些经典人物传记当中,往往掺杂了作者的个人认同,因此人物有血有肉。譬如《梵高传》、《贝多芬传》等等,都有一种突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而少有作者意见的《周作人传》,更大意义上成为了一个资料收集库。 
  而周作人先生一生,和动荡的中国社会命运相连相戚。出生时的家道没落,是很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求学的共同特征之一;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和兄长鲁迅以及胡适被并称为新文化运动“三杰”;在日本对中国屡挑争端酿成大战当中,先表示要做“苏武”,后又因为被枪击,在战战兢兢中出山,成为千夫所指的“汉奸”;后又在垂垂老朽之时,被文革小将虐待致死。这当中可叹息之处,何止千百,而书中均平淡而过,大概是一种完整记载历史事实的态度吧。 
  不过书的一开始,却让人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影子,也略见一些西方心理分析学说的观点。譬如出生时的征兆,取名的含义,从小瘦弱导致性格稍有怯懦等等,稍为此后的叙述作了铺垫。接着立刻进入了其人与其兄鲁迅之间的关系纠葛当中,从三味书屋到反目成仇,兄弟萧墙,这一篇章几乎一半成了鲁迅的表演,未能摆脱鲁迅的影响,或者鲁迅资料收集更为容易,造成这一篇章中的周作人始终呆在兄长的阴影之下。 
  似乎只有鲁迅重回旧宅,周作人不敢与之相见之后,周作人才真正走上前台。但此时的周作人却立马陷入了其妻子信子的阴影下,他开始放弃关系那些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专心经营学问和“生活的艺术”。这当中,一多半的因素不过是因为怕老婆。而事实上所谓兄弟不和,不过是从信子和鲁迅之间不和开始,周作人掺杂其中,颇为无奈,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偏听则信,其中原由,怕是从中国自古以来兄弟娶亲之后须分家而立就可见其一二。 
  怯弱的周作人自然希望一切安稳,而动荡的现实,让他不断的改变着自家的牌号:苦雨斋,苦住斋,苦往斋等等,名字的变换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周作人当时心情。他当然知道留在北京可能面临的后果,但跟着别人一起到南方去,结果就一定很好吗?他的日本眷属的身份,难道会被当时愤怒填充着脑袋的国人们理解吗?他选择了避世,但无奈他是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三杰,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学问家,各种荣耀之下,他又怎能避开呢?日本也好,国民政府也好,在当时的周作人看来,别无二致,在他的眼底,这个国家从根本上就没有希望,他不过苟延残喘,又何必挣扎。 
  到最后,被判刑入狱,自己始终坚持无罪,不曾做伤天害理之事,然而那又如何?所谓善恶,难道能由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及至解放之后,亦曾满怀热心,想融入人民的新生活,但他是周作人,他独立的思维和自由的追求,和当时的权威主义之间的冲突,让他苦闷异常,而家境的难题,让他开始了反思的过程。反思从其兄鲁迅开始,而鲁迅呢?据说在逝世之前,专心所看的书乃是其弟的著作,并欣然赞扬。等他回忆完兄弟,准备专心做学问之时,文革祸乱又起,并被扣上大帽,游街示众。以他八十高龄,其中甘苦与他常挂在口边的人道主义,真是莫大的讽刺。 
  国家之误,又岂是他这样的“汉奸”所能为? 
  大事寥寥,还是来谈论文字和学识。鲁迅有言意为文字的境界,一为轻盈恬淡,自然无痕,一为辛辣犀利,直指要害。有人说这就是指他的兄弟周作人和他自己。而纵观文学历史,鲁迅地位高高在上,而周作人曾有永世不得翻身之虞,政治指导下的文学,又焉有道理可循?又怎会有所谓自由与思想?鲁迅有投匕战斗之功劳,而周作人在性文化,儿童文学等思想上的建树,也并不逊色。 
  二人高下,实无可比之处,各有所长,但放诸今日来看,却一目了然。鲁迅虽然文章见解深刻,文字犀利,对当时的国家弊端进行了大批判,深得人心,但其最大的作用却是在今天培育了一批批的愤怒青年,于国事无补,反倒成害;而周作人则不然,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他就已经看出思想的无力,所以在更大的意义上讲,他做了一个真实的文人,专心建树,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小品文上的成就之大,亦让人惊叹。试问所谓文学家,又有几人能够不用小说即可端坐江湖呢? 
  但书中却局限于事实,不能深入其中让人物的延伸来说话,是见识未到,还是只求传经卷,不求解析呢?兄弟之争,今已毫无益处,但玩味历史,其中功劳,自然也难判断,不见得过去没意义的现在仍没意义,亦不能把过去有意义的说成无意义,历史只需要真相,但个人却可以对历史随意评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