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幸福
作者:下吉中学语文教研组 王三卫 时间:2006/4/6 21:02: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30
针对第一种幸福观,我觉得它有些卑微,它仅仅是幸福状态在“瞬间”得以实现。不能永远拥有幸福。试想一下,人天生具有“求新”的欲望,人只有在不断地感到新奇、惊栗的情况下,才能让其本真的天性得到满足。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已是“完成时态”。它会随着时间的流失变得黯淡无光,感到的仅是熟悉的自然,却无半点幸福状态栖息在人的心灵之上。这种幸福观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幸福看成静态的幸福,而非动态的过程,幸福应该是不断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的瞬间过程所体会到的那种祥和甜蜜的状态。
第二种幸福观,它是伟人和自我实现的人所追求的幸福观,对我们常人而言,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的, 并且它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堪一击的,这样的幸福观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只能招致不幸福。 所以它只是“柏拉图”式的幸福观,我们只有在圣洁的教堂里安慰众徒时,才能用得上它。
我认为,人要获得幸福,第一前提条件是存在,进而是能够很好的存在,即物质上的满足。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它的核心内容是人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更加平静从容地投入到高级需要中。马斯洛认为:较低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人与其他人有质的不同,当我们不在被物质,安全和接受等需要所驱使之时,当我们感到自己已经真正安定之时,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宁静、松弛、慷慨,甚至更为乐观,在生理上也更为健康。我们的直觉和理解力也会变得更为准确。由于在情感上能够按照世界的真实面目来了解世界,我们也就能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按照马斯洛的观点来推理,物质上的满足对人实在太重要了。物质上的满足能够消除人由于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匮乏性危机,如自卑、心慌、害怕等。物质上的满足能够支持起人的人格尊严,树立起人的自信精 神,培养出“敢为天下先”的英雄豪气,这样让人更能成为真实的人的状态。使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更好地成为他自己。但是,人是人呀,不是动物,他有思想,有情感,有灵魂,他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人需要心中荡漾着碧绿的潭水;眼中展现着洁白的云霞;鼻里装满芬芳的香气 ;耳朵充满美妙的音乐 。 这样人才会变得更加恬静、祥和、温馨,即精神上的满足。我认为最美好最深刻的幸福是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满足交融情况下那种自在自为的状态,那是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的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感,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感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体验到“此时此地” 以及真实地而统一地存在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超越和神圣。
幸福还与人的心态有关。让我们用事例来分析吧,水,生命之源,人们都非常熟悉,平常我们洗衣刷牙时,一桶接着一桶倒掉,一杯接着一杯倒掉,我们觉得它平常的不足以“关心”。但假如你是正行在沙漠途中的旅客,你若拥有一杯水,你会如何感想?当然会非常珍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许就是你的生命。我想我们都体验过这样的经历。饥渴的生理感觉会刺激我们把简陋的食物和平常的开水看成是美味佳肴和美酒香槟。所以,当我们饥渴难耐时,我们就会说吃饱喝足就是幸福,因此可以说,幸福是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它与人的心态有着直接联系。电视剧《永不瞑目》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欧庆春送肖童去戒毒所时,欧庆春问戒毒人员幸福是什么?那个戒毒人员笑着说:“幸福其实很简单,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这就是幸福,但这对吸毒的人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事啊!”我们能从戒毒人员这段话里体味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受:人啊人,奇怪的动物,当处在寻常的生活之中,觉得寻常的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旦寻常的生活被异常的生活所代替,寻常的生活便是人生最大的心愿,人生最大的幸福。此所谓平淡而山高水深,最好吃的饭乃是家常便饭。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