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庭,架起心灵的桥梁

作者:南桥中学 戴军花  时间:2006/6/15 11:14: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1
  自完成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后,我就自封为“孩子王”,一头扎进了孩子的世界里,管起了他们的“吃、喝、学、玩、乐”的烦琐事。为更出色地演好这个角色,十多年来,我走进了很多的家庭,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朋友,共同探讨教育的问题,也使家长们逐步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让家长学会尊重、保护孩子的兴趣
  2000年,我迎来了调入南桥中学的第一批的学生。其中有一个男孩特别惹人注意:高高的个子,黝黑的脸上闪着一双智慧的大眼睛。可在家里他却是让父母头疼的主。家里有什么东西都被他拆了研究,对体育等一类的事特别感兴趣,对学习并不感多大的兴趣,成绩很糟糕。这与父母要他考个好高中、上名牌大学的心愿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家里几乎每天都发生“母子战争”。
  自区体育中心来学校选拔一批中学生射击队员后,他就迷上了这项活动。但因为近视眼,他没有被选中。然而,他却并没有放弃,每天瞒着父母到体育中心去看训练,缠着教练收下他。大概是被他的诚意和执着感动了,教练收下了他。那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了我,并请求我准许他最后一节课不上。我答应了,并且约定每天都要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从此,他每天都会在上完课后去训练,而且作业质量比任何时候都好。但是,在家里却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父母(尤其是母亲)坚决反对。于是,每天在体育中心门口,上演了一出“半路拦截”的戏。母子关系日渐紧张,到最后母子竟不理不睬。
  期间,我曾三度到他家,和他妈妈进行了沟通。第一次:和她分析了孩子的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力,告诉她不妨给他一些时间锻炼,以静观动。那次,母子俩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说出了各自的要求,两人和好如初了。但由于大量的训练,儿子在家学习的时间很少,妈妈又为他的学习担心了,又开始了唠叨,反感的儿子再次求助于我。这样,第二次走进了他的家。告诉他母亲训练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相反比以前有了进步。因为他热爱射击,因为我们有个约定,他怕食言后我也取消了他的训练机会,所以更认真学习,更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时间,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那都是他的兴趣爱好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兴趣转化成特长后,让他看到了希望,确立了自我价值。希望他母亲能够定下心来,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反而会促进孩子的学习。母亲半信半疑地再次接受了我的意见。第三次,到他家是因为他在训练过程中得到了教练的好评,且期中考试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母亲捧着成绩单,听着我的叙述,高兴地笑了。在我们的交流中,她明白了儿子因为自己的兴趣特长,增加了在同学中的威信,进而促使他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其实,兴趣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和对待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并鼓励孩子,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认真、执着地走下去,不可半途而废。有一天,他妈妈兴冲冲地来到学校,告诉我射击队已经招收他为正式队员了,如果表现好的话,将成为国家运动员。看到她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她已经完全明白了要尊重、保护孩子兴趣,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的道理。如今,这位学生——黄振超,已经是国家射击队一线运动员了。每年逢年过节,他们一家总会来看望我,以表感激之情。当他把在九运会上获得的铜牌挂在我脖子上时,我和他妈妈一样的高兴。
  回想当时如果没有几次造访他家,没有和他母亲的一再谈话、沟通,分析保护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也许现在的黄振超还只是普通的初中毕业生。
  二、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重在父母的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无不证明了家庭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重要性。因而,让家长懂得给孩子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005年秋,我接了一个预初的班级,在看新生资料时,一个男孩吸引了我的视线,他长得虎头虎脑的,很是可爱。仔细读了他的小学评语,却发现他原来是个“问题学生”—— 不懂礼貌,还经常 “顺手牵羊”拿人东西。“经常?”我心中有很多的疑惑。那刻他的名字——韩辉,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报名注册那天,他没有来。等了一天,翻遍了他所有的资料,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联系的电话,我的心里有了更多的问号。第二天的中午时分,一个邋遢的男人来到我面前,身后跟着一个小男孩,我一看就知道就是他了。问昨天没来的原因时,他爸爸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仔细打量才发觉原来这人是个“兔唇”,难怪说话不清。问孩子时,他大声地用普通话回答“昨天没空”,我心里很恼火,这也叫理由?还有什么比新生报名注册这样的大事重要的?但看看他爸爸那样也就没说,只是要求孩子以后要有时间观念,匆匆地注册完后,他们父子俩竟然招呼都不打地不告而别了。什么家教?我甚为恼火!
  开学后的一天,班里发生了失窃事件,通过调查、排摸,结果还是他。处理、教育完后不满一周,又断断续续地发生了类似事情。为此曾和他父母沟通了很多次,但他父、母亲每次来校和我说完话,临走也从没有说“再见”或和老师打招呼的习惯;更有甚者有时因教育儿子而得来妈妈的白眼。我感觉这孩子走到这步,多半和父母教育有关,不忍心让这么可爱的孩子在这条歧路上越陷越深,于是我走进了他的家,但只见到了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很硬朗和精明的人。在与奶奶沟通中得知:他爸爸从小因“兔唇”而不愿多说话,妈妈曾得过脑膜炎,文化水平低下。每次孩子犯错误时,爸爸就是毒打一顿,妈妈总因此和爸爸吵架;爷爷奶奶教育孩子时也总会遭到妈妈的埋怨。全家仅靠两人在福利厂的一点微薄工资,可妈妈对孩子却是百依百顺。在知道真相后,我希望奶奶能够配合学校平时对孩子灌输一些待人接物和做人道理的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孩子会在别人给他东西吃时,说“谢谢”了;会在和老师分别前说“再见”了,会在自己有东西吃的时候,分给老师、同学了,有好长一段时间里,班里不再有丢东西的事了。这一切都在进步。
  最近,天热了,可他还穿着冬装。班里又发生了失窃事件:他又旧病复发了。当我得知妈妈已经好久不回来的情况后,再次走进了孩子的家。原来是婆媳、夫妻因小孩的问题而吵架,致使妈妈回娘家了。孩子感觉自己“没人要”了,就破罐破摔了。于是,我又做起了家庭矛盾的调解员,在他家和奶奶交流后,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与孩子妈妈进行了一次交流,告诉她完整的家庭比任何说教都有用,希望看在孩子的面上回去。但倔强的妈妈申明:爸爸、奶奶不给交代坚决不回去。当得知孩子妈一向听她姐姐的话,我打听清楚电话后,拿起电话和她姐姐沟通,并且约好孩子的父母双方、姨妈,到学校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双方都表示仍然要这个家,但在孩子教育、对待老人态度上还是有分歧。为此,我就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作用两方面给他们分析。希望他们在对孩子教育上更注重一些为人处世的教育。如今,那孩子正在慢慢地改变,相信在父母的影响下、教育下,孩子会越来越懂事的。
  ……
  一次次地,走进一个个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期待孩子进步,希望孩子有出色的表现是每个家庭的心愿。老师上门家访,走进学生家庭,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上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走进学生的家庭,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更是架起心灵的桥梁,让“亲、师”的心灵贴得更紧!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杂器 于12-02 12:45发表评论: 第4楼
  • 太美了
  • 可句 于12-02 12:44发表评论: 第3楼
  • 太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