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密欧成全帕里斯的志愿说起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20 18:56: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58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深夜里,罗密欧来到朱丽叶的“墓地”,把墓门掘开,不巧被帕里斯发现。在“墓地”守夜的帕里斯以为罗密欧是个盗墓者,要逮捕罗密欧,他们两个人格斗起来,帕里斯中剑身亡。临死前帕里斯请求罗密欧将他放在朱丽叶的身旁,罗密欧满足了他的志愿。
  这个细节看起来好像挺正常的,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上课时有位同学就产生了疑问,有自己的看法。他问:“帕里斯可以看成是罗密欧的情敌,为什么罗密欧还要满足他的志愿把他和爱人朱丽叶安放在一起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罗密欧为什么要满足帕里斯的志愿呢?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个情节呢?因为事发突然,课前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没有思想准备,只能先拖延时间,自己也在心里找答案,就反问他说:“我也觉得奇怪,人对待感情,特别是对待爱情一向是很自私的,罗密欧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如果你是罗密欧你会怎样呢?”
  他似乎是心中有数,不加思索地说:“踹一边去,没有把他焚尸灭迹就已经很对得起他了!”这回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但暂时也不知如何回答,就半开玩笑地说:“完蛋,鬼子又进村了。”这回答引来了一阵哄堂大笑,在哄笑之后,我心里也基本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从表面上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信息的筛选能力,另一个是对含蓄内容的阐析能力。信息筛选就是找出罗密欧对于帕里斯的请求作出回应的内容,原文是这样的:“好,我愿意成全你的志愿。……我的仆人曾对我说过几句话,那时因为心绪烦乱,没有听得进去。他说些什么?好像他告诉我说帕里斯本来预备娶朱丽叶为妻。他不是这样说吗?还是我做过这样的梦?或者是我神经错乱,听见他说起朱丽叶的名字,所以发生这种幻想?……你我都是记录在厄运的黑册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个胜利的坟墓里。……这是一个灯塔,……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筛选出来后,还得对这段文字进行概括和对含蓄内容进行阐析。前半部分有一些关键语句,“说些什么”、“好像”、“不是这样说吗”、“做过这样的梦”、“神经错乱”、“幻想”都说明罗密欧并不了解帕里斯将娶朱丽叶这件事,所以对于罗密欧来说这种情敌的关系并不明显。这段话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一个将走向死亡的罗密欧的心迹,对这里的含蓄内容的理解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为什么称这坟墓是“胜利的坟墓”,其实这种胜利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美貌善良的朱丽叶征服了他们的心,是胜利者;另一方面,死后的帕里斯和将死的罗密欧能与朱丽叶在一起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胜利。而“灯塔”和“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应该包含更为深沉的思想,那就是他们的精神间的欢宴,是死亡对他们之间的爱与恨的消解。由此可见,把帕里斯和自己安放在朱丽叶身旁也就合情合理了。
  问题似乎是解决了,可是学生的观点却引起了我更沉重的思索。我在想,当时我为什么会用“鬼子进村”来调侃学生。“鬼子进村”包含的应该是一种“残忍”的东西,当时学生提出“踹”和“焚尸灭迹”就给我这种感觉。在讲完上面的我的分析后,也给同学们提出一个可能不是很切题的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敌人”。我再给学生提出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作者真的如刚才设想的,一脚踹开,焚尸灭迹,那你会如何看待罗密欧这个人?会如何看待伟大的莎士比亚?”当然,这个问题的倾向性太强,学生不需要想就知道我的意图。
  由此再往深一层想,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两千多年的仁礼精神,可是由于我们民族百年来经受了太多的苦难,加上文革阶级斗争的精神创伤尚未全愈,让我们今天的教育充满太多有关仇恨的内容。这种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绷紧神经,浑身充满着憎恨、敌视和斗争。尽管坚韧的斗争是一个民族屹立挺拔不可缺少的精神,但斗争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要素,特别是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生活中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可能是爱和宽容,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应该是今天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