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讲读篇目开头试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30 19:01: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82
一、开篇明志式。文章的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全文的论题,展示纲目,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迫使人急不可待地寻求答案。例如“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革一下。其理由如次”(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两句直截了当地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是全文的论题),点明要“改造我们的学习”。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主张,并用“其理由如次”一句引入下文,为什么要“改造”和如何“改造”明快醒目。高中语文课本中用这种方法开头的还有《反对党八股》、《别了,司徒雷登》、《义理、考据和辞章》、《讲讲实事求是》等。这种开头方法,主要是开篇明志,触文提神,给人以神爽心快之感。
二、拨乱反正式。即先摆出一种或几种错误的说法(树靶子)进行驳斥,然后再提出正确的观点,使二者形成鲜明的比照,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和出汗》的开头这样写道:“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长久。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永远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抓住对方言行之要害,单刀直入,无情捣巢,入笔勇猛、凌厉,使读者入手擒题,大有腾挪而起之势。写驳论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拿来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个人和集体》等都是如此。
三、追根求源式。这种开头方法就是首先交待写作背景或写作缘由,接着再提出中心论点的一种写法。《农村调查序言》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就是用的这种开头方法。前者开篇先说农村政策已经改革,全党应该执行新时期党的政策。接着提出全文的主旨:“印这个材料,是为了帮助同志们找一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后者首先指出爱国主义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接着阐明爱国主义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特征,然后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读者接触到这样的开头,不仅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篇文章的发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四、自问自答式。即落笔以设问句引出本文要论述的中心,接着给予回答。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篇就是自问自答式。“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又如:《崇高的理想》开头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如出一辙。这种以设问起首的方法,会给读者造成疑问,留下悬念,引起注意和思考,使人手不释卷,急欲一读,寻求答案。同时通过自问自答调整了语句节奏,使行文避免呆滞。
五、讳饰回避法。文章作者常因不愿或不忍心或不便直陈要说的话,而改用另外一种说法来代替,这就叫讳饰。为了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议论文的开头也可以借助讳饰手法,故意“回避”要说的话,将论说的中心推向感情的深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表达的效果。比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开头就独具匠心:“3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文章的开头没有直接说马克思这位伟人的逝世,而是用“停止思想”来代替,这决不是作者为了刻意求新,而是对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世界人民无比崇敬的导师、恩格斯的亲密战友的逝世哀痛心情的真诚表达。既抒发了作者无限悲痛之情,又与主语“思想家”配合得体。用词准确、生动朴实而致情。接下来又用“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样一句重复之词更加表露了人民对领袖逝世的痛苦惋惜之情。这里作者不愿也不忍心直陈巨人的“逝世”,而是反复连用了两个“睡着了”,“回避”了“逝世”这样一个不愉快的字眼,表达准确而周密,不仅加深了感情的力量,而且更加引起人们在内心深处的共鸣。这种开头,很自然地勾起了后文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的论述,将读者引到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的情感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