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大学生的记忆:大学四年我花了多少钱

作者:佚名  时间:2006/7/19 12:49:21  来源:山西晚报  人气:1245
  “文革”结束30年以来,社会以一种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使是在被称为“象牙之塔”的大学里,这一切也令我们感同身受。
  从不用掏任何费用到动辄六七千元让普通人家难以承受的学费;
 从靠着十几块补助就能生活到没有五六百元连饭都不够吃;
  从四年没买“大宗”东西到精致的手机人手一个;
  ……
 不管是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我们坚称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总之,在岁月风驰电掣过后,当一切都变得模糊暧昧,我们只留下些或者清贫或者富足的片段记忆———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不管是清贫还是富足,四年的大学,都给了求学者一段愉快的时光。
  而值得我们怀念并思考的是,在条件艰苦的时候,他们曾对读书无比热切,而环境优越的时候,面对着20年上涨了25倍的学费,后来的大学生是不是也汲取了同样多的知识?
  当然,作为编者,我们只负责记录这些片段的记忆,并从这些记忆中体会时代的巨大变化。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每一代的大学生都会有他们的消费记忆……
  链接一 大学学费20年涨25倍
  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涨幅高达25倍。
  全国政协孙继业委员说,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适当收费并无异议,问题是高等教育收费过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中也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据新华社
  1978-1982年:零消费时代
  杨琴(大学教师)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10元左右/月、一尺半布票/月
 1978年,是停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终于有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平等机会。在那个收获的季节里,经过两轮高考筛选,现在在大学教书的杨琴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山西大学哲学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中的一员。
  当时大家都很穷的,全班50多人,80%的家庭都很贫困。和杨琴一个小组的老曹同学,老三届,有两个孩子。他来上大学,老婆照顾孩子,家里没任何收入。但是,生产队可分给家里面口粮,孩子老婆勉强可维持生活。杨琴在学校每月有十几元的助学金,那时大学吃饭不花钱,国家管饭。
  杨琴那时每月花9元钱的饭票,食堂饭量总数是固定的,早晚三顿窝窝头,一碗稀饭,顶多加一点小菜。平时男同学不够吃,女同学吃不了,所以女同学总是把窝窝头剩下给男生吃。在食堂,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而且特别少,有一些条件好的同学,也不到外面吃饭,想改善生活了,就都回家吃饭去了。
  学校基本不收任何费用,除了每个学期要买的课本,大概要花掉四五元钱,但是80%的学生可以得到一点生活补助,大概每月都是十几元钱,大部分同学可以买一点生活用品,杨老师总是能剩下一些钱,给家里添补一些东西。说到生活用品,除洗漱用具外,还需要买鞋油,擦旧皮鞋用。
  当时的宿舍不熄灯,自然也不收电费,所有人都不会错过免费用电的机会。等下了自习,舍友们都迅速回到宿舍,梳洗完毕,就趴到桌子上看书。28年前的宿舍格局和现在差不多,一进门左右四张床,上下铺睡八个人,中间是一张大桌子,门背后一个矮书架,共8层,一人一层。宿舍里没有任何装饰品,逢年过节,女同学们自己动手做点装饰品,既不花钱,又漂亮。
  那时的女同学们没有什么“浓妆淡抹”,当时一个人一个月发一尺半布票(买穿衣用的布匹),无论男女的衣服只有黑白两色。杨琴大学四年没有添置过什么新衣服,因为已经上过6年班,她有几件上班时工厂发的衣服,其余大都穿姐姐的衣服。男同学几乎就没有可以换的衣服,杨琴记得那时男同学一年四季就那么一件衣服,四年下来都一个样,包括鞋也是,解放鞋一穿到底,不洗,直到穿破为止,据说一到晚上,男生都将臭鞋扔到宿舍外面。不过女同学倒都有一件必备物品:套袖。一尺半见方的一块布,缝成直筒,两边再穿上松紧带儿,往胳膊上一套,从手腕到肘部就都裹上了。虽然不好看,可天天伏案学习,袖子易脏易破,戴上套袖就好多了。特别是冬天,既保护袖口又保暖。
  但即使是这样贫穷,杨琴认为她们那时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每天早晨6点整,军号就响起,提醒同学起床,可是大部分同学不等起床号响,就已经分布到学校各个角落读书了。7点吃过早饭,同学们开始了一天的课堂生活。中午12点下课,吃完中午饭要休息一会儿,下午2点上课。晚饭过后,每个宿舍都要派出一个代表,去图书馆占座位,去晚了就没有地方可以读书了,当时的大学生没钱买书,全靠图书馆解决精神饥渴。那时没有双休日,只有星期天有时间,可是所有人都在图书馆里泡着:“我们那几届大学生的求知欲强得可怕。”
    链接二 全国高校学费大比拼
              北京4200-5500元/学年
              上海5000元/学年
              天津4200-5000元/学年
              河南2700-3100元/学年
              湖北3600-5000元/学年
              吉林3500-4500元/学年
              江苏4000-4600元/学年
              海南3800-4200元/学年
              广东4560-5200元/学年
              河北3500-5000元/学年
              浙江4000-4800元/学年
              辽宁4200-5000元/学年
              黑龙江500-4800元/学年
              安徽3500-5000元/学年
              福建3900-5200元/学年
              湖南4000-5000元/学年
              山东3600-5000元/学年
              山西2800-3800元/学年
              内蒙古3000-3500元/学年
              广西3200-4500元/学年
              重庆3200-4500元/学年
              四川4000-4600元/学年
              贵州2500-4000元/学年
              云南2800-3400元/学年
              陕西3500-4500元/学年
              甘肃4200-5000元/学年
              青海2800-3300元/学年
              宁夏3000元/学年
              新疆3500元/学年
              (以上数据为平均值)
  1983-1987年:1毛钱1顿饭
  裴秀芳(大学教师)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200元/学期
    记忆最深刻的花费:一件18元的军大衣
 裴秀芳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对于当初的大学花费她感慨万千。她说,自己最大的一笔花销就是一件当时非常流行的军大衣,大概就是18块钱。
  1984年,裴秀芳从运城农村考到了北京,而当时她家的经济来源全靠她父亲每月30元钱的工资,这对于供3个孩子上学的家庭来说相当困难,但裴秀芳回忆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我四年大学生活可能花了1300多元,这些钱全部是从家里拿的。”裴秀芳说,“虽然家里很困难,不过我个人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经济压力。当时学校也不收什么学费、杂费、住宿费,只要有生活费就完全能完成学业,最重要的是学校还给生活补贴,师范类学生给的尤其多。1984年到1986年,每个月我能领到18元的补助,1987年能领24元,另外还有3元钱的困难补助,这些钱对于我来说支持一个月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据她介绍,第一个学期需要的钱最多,刚到学校什么也得准备,衣服等生活用品都得买,不过以后就好多了。
  裴秀芳给算了一笔账,她有时候1毛钱就可以吃上一顿饭,不过一周可以吃上两到三次小炒,给自己改善一下生活,当时小炒大概也就3到4毛钱,学校发的补助足够自己吃饭。这之外就是平时买一些衣服、生活用品以及书等,大概算下来每个学期需要从家里带200多元。由于平时比较节省,裴秀芳还攒下了一笔钱,供了自己一个学期的费用,那个学期除了13块6的车费,她没有向家里要钱。
  裴秀芳每个月都计划得很周详,吃多少,怎么吃,她都心中有数。这样有计划的消费,让她四年没有体会过窘迫的生活。比如当时的肉沫粉条,食堂1毛钱一份,而且非常实惠,一勺子下去,给你盛满满一碗,对女生来说,一顿根本吃不了。于是她每次只买半份,也足够她吃了。
  那个时候,对于大学生来说,惟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不像现在的学生有笔记本、MP3、随身听,当时同学中只要有一个收音机会让别人羡慕得不得了。当时在大学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一个月能有40元的生活费,买个收音机不算什么大事情,而对于当时仅靠补助生活的裴秀芳来说,根本无法与人家相比,收音机就是个奢侈品。“我们宿舍每个人都有一个收音机,只有我是蹭别人用的。当时一个和我比较要好的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我就蹭她的,这一蹭就是四年。”裴秀芳笑着说。
  至于在衣服和书上的花费,她并不是很多,因为在第一个学期买了衣服,有了穿的,裴秀芳就很少再添置衣物,一年每到换季才可能买件衣服,有时候一年也不买。而买书那就没有定时了,碰到了好的书籍才买,一般是先顾好自己的生活。
  裴秀芳说:“我四年最大的花费就是买了一件心爱的军大衣。那时候几乎每个女生都有,于是我也狠心买了一件。当时商场里有24元和18元的军大衣,考虑了很久还是选择了便宜的,但这也是我四年大学买的最贵的东西。”
  对于当初能够在那样艰苦条件下,自己还能没有压力地过完大学生活,裴秀芳非常庆幸。她说:“非常重要的是,当时学校不收任何费用,每月还给你很高的补贴,有的人非但不用从家里拿钱,而且往回拿钱接济家里。”
  链接三 大学收费三个难解谜
  其一,培养成本该是多少?有资料称,我国大学的教育成本,因为文理科的不同,大概在1.2-1.4万元。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这是日常运行成本,就是老师的工资,加上学校日常运转的水、电、气。1999年计算下来,平均大概一个学生每学年需要1.4万元左右。很多学者说,应该计算直接的培养成本,因为有的教育成本其实不是花在学生身上的。对此,张保庆称,完整意义上的培养成本是很高的———就是把高校从建立那天起,所有的开支都计算到培养成本里。算下来,大概一个学生每年的培养成本平均是4—5万元。”
  其二,个人应当分担多少比例的教育成本?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约700亿元,学生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究竟多少比例是合理的呢?张保庆透露,1999年设计的比例是25%,因此当年的学费标准是3500元。而现在要达到5000元甚至更高。
  其三,有的大学把一些热门专业上调30%收费,达到7000元、8000元,但却不见对一些冷门专业下调收费。
  1984-1988年:大学义务教育
  白鹿(媒体工作者)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13元/月(还有结余)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一套7.7元的书
  1984年秋的一天,我花了4元钱,从运城挤上火车,一路站着到了太原,从此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涯。
  入学第一天,当我拿着饭盒到食堂打饭时,吃惊地发现,一份过油肉居然要3毛。。我毫不犹豫地作了选择:不去吃它!3毛钱,这也太贵了。我上高中时,一个月的菜钱只需花3块6毛钱。也就是说,平均一天花1毛2分钱。3毛钱是个什么概念?好家伙,几乎是我高中时3天的全部菜价,如此高昂的价格,如何叫人不吃一惊呢!
  上高中的日子,早上的菜是一小匙的辣子酱,中午是水煮白菜,晚上是白菜煮水。这样的菜单,周而复始,少有改变。如果有一天菜里有了肉味,那叫“改善”生活,每个同学要凭“改善票”领菜,这样做主要是禁止一些人吃双份或多份。每每到了“改善”,大家总是欢天喜地,饭量大的,嘴馋的,总要想方设法多弄几张“改善”票。
  大学里居然天天有肉,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肉价之贵,更是始料未及,看到那么多品种的菜,真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对于肉菜,我是绝少问津的。除了伙食费,除了书钱,大学里几乎不需要什么开销,不收学费,不收住宿费。
  更可喜的是,我们相当一部分人有助学金。我的助学金是二等的,每月13元。13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除了每月支付9元钱的饭菜费之外,还可以有4元钱的零花。我当时感觉,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工作,有了工资。
  尽管花钱上有了保障,我还是节衣缩食。每个学期几乎不上街,不下馆子,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不过,在买书上可能松了一些。一次,在书市上看到一套三本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爱不释手,于是咬咬牙,花了7块7毛钱买下了它———那几乎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我对这套书极为珍惜。工作以后,同单位的一同事借走了上册,并把它弄丢了,我因此对他大发雷霆。至今,我的这套书还缺个上册。每每看到它,我就心绪难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