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大学生的记忆:大学四年我花了多少钱
作者:佚名 时间:2006/7/19 12:49:21 来源:山西晚报 人气:1250
上大学时,正值青春年少,饭量大,容易饿。尤其是到了晚上,常常饥肠辘辘。这个时候,最诱人的莫过于宿舍楼道里的叫卖:瓜子、面包、方便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跑出去购买。当然,购买时并不是用钱,而是粮票。因为,学校每个月要给每个学生30斤粮票,这些粮票当时买饭票已用不上了,所以几乎全用来换取了楼道里的零食。
尽管有助学金,花钱有了保障,但偶尔还是手头紧缺。于是,便想办法来应付。我托人从一家报社弄来了报纸来卖。四分钱批发来的报纸,我们上街卖5分钱。利用中午时间,我和同宿舍的两名同学,在山西大学所在的坞城路声嘶力竭地叫卖。一个多小时卖了30多份报纸,净赚了3毛钱。于是,我们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3包瓜子,一人一包,边走边吃,得胜而归。后来,我们又采取到别的系宿舍敲门卖报的方式,但效果不好。一是影响人家午休,扰民;二是很少人要报,学生毕竟是少钱一族,白看可以,要钱可没门。
掐指算了算,四年下来花家里的钱超不过500元。这个数字,大概只是现今大学生一个学期学费的零头。可以说,我的大学,享受的是义务教育。对我这样一个来自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幸运中的大幸运,快乐中的大快乐。
链接四 国外大学这样收费
韩国高丽大学是韩国顶尖的私立大学,学生交纳的学费占学校总预算不到50%。副校长安文锡“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希望学费问题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亚太学院执行主任毛雷嘉说,墨西哥的大学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会充分考虑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过高的收费只会把学生吓跑。
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艾丽思说:“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绝不盈利。”
牛津大学校长胡德说,牛津大学的学费在英国的公立大学中是比较高的,因为高质量的办学需要很高的教育投入,而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在英国,我们有着比较庞大和完备的奖学金系统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因而家境贫寒的学生也不用担心上不起学,只要你足够优秀。”
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教授表示,学生的培养成本因专业不同而大相径庭,一般来说,本国学生所支付的学费相当于培养成本的1/3,比如一个文科学生一年学费大概就是2000多美元,这对于澳大利亚的家庭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1991-1995年:学生打工热潮
晓晖(太原某机关公务员)
学杂费:200元/学年
生活费:100-3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刚到北京时吃的一顿麦当劳
大学四年的消费在很多时候不会是太过艰难的计算,因为多数人只需要用简单的乘法。但是如果你的大学四年同时经历了1992年的南巡讲话、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1994年的物价高涨……那么就像晓晖对10多年前大学生涯的回忆一样,“四年的消费是一份不断变化的账单。”
对于1991年进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的晓晖来说,最庆幸的莫过于每学年200元的学费:“从我们下一届开始学费就增加到了每年600元,到1993年就是800元。”而他的日常消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和学费一样,他的消费项目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账本上的数字是越来越大,“过完四年回头一看,原来一个月的生活费100元就够了,到毕业前就要300元,不过还不如以前100元活得舒服!”
“刚到北京的时候,家在北京的姑姑带我去麦当劳吃了一顿饭,花了30块钱,那一顿就快顶我一个月的饭钱了,当时感觉还是挺心疼的。”
讲起变化,晓晖说其实吃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到毕业前,连大食堂里一个肉菜都要3块钱了,一顿饭一个人10块也算不了什么。”而在晓晖入学第一年,食堂肉菜基本是5毛钱、素菜则两三毛钱,“当时一天的伙食费在一块五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50块钱———这就是花钱的大头了。”
除了吃饭,晓晖大学时的其他花费并不算多。“当然,这也和当时学校的管理方法有很大关系。”据晓晖介绍,当时学校并没有实行学分制,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紧,让他的课余时间相当有限。“基本上除了周末看电影、逛逛北京的景点以及平常踢球、打球,就没有其他花钱的事情了。加上买衣服,基本上其他开销和饭钱是各占一半。”
当然,其他的开销也和吃一样,不是一成不变。最初的一年,一个月吃50、其他开销50对晓晖来说就够了,加上学校每个月23块钱的伙食补助,连学费一年的总共花销不到1000元。最后一年,则变成了吃200,花100,尽管补助依旧,总共花销就要2500多元了。
尽管对大学生涯的记忆还算清晰,但是对于总花费晓晖却不能确切地计算。“第一年和最后一年还好计算,但是很多涨价啊、变化啊,都是逐渐改变的,所以中间两年的花费并不是太好计算。”而他难以计算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渐渐兴起的学生打工热潮,“我在1993年做过一个学期的家教,一周两节课,一节课两小时,一个月80元钱。在那个学期,我就省了将近一半的花费。而其他时候,也会做一些散发传单的零活。”
“如果非要计算,除去学校补助和打工挣的钱,四年从家里拿的钱大概在6000元左右。”晓晖说他在学校的花费属于中等偏上,但是对于他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消费差距的日益增大。“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学生们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档消费,而到毕业的时候,差的同学还是几十块钱,而我们班已经有了第一个买手机的同学,那个同学是凭借自己挣的钱买的手机,花了1万多块钱。”
“其实差距的出现就像当时的社会,是做导弹还是卖鸡蛋让我们这一批人感到迷茫。老教师依旧在讲1980年代的经济课本,年轻教师已经把最新的西方理论灌输。有的同学直到毕业还在等分配,有的却早就开始自己的事业。”晓晖说。
链接五 贫困生可申请资助金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今年3月成立,基金会的成立宗旨是通过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从而支持我国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基金会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由教育部主管。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收到首批捐款2亿元人民币。
该基金会资助的对象,包括内地大中小学贫困学生,在内地学习、进修的港澳台地区家庭困难生。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学年600元;初中生每学年800元;高中生每学年1200元;大学生每学年6000元。没有接受过其他教育资助的贫困学生可书面申请该基金。申请成功后,资助款项将直接送到享受资助的学生本人手中,享受资助的学生名单,按学年向社会公布。
联系电话为010—66097788。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还表示,将定期组织对受资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受资助学生出现个人生活铺张浪费,或违反校规受到处分等情形,将停止资助。
1996-2000年:并轨与夜市
范冬虹(上海某电视台)
学费:2000元/学年
住宿费:780元/四学年
生活费:3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逛夜市买零食和衣服
一听到“消费”问题,我脑子里不知咋的就忽地跑出来我们几个女生逛夜市的样子。那时的夏天,从学校北门出来沿外街逛到南门再回去,是不上自休、又不看电影的晚上,最好的休闲项目。
我想96级的女大学生对“夜市”的熟悉程度肯定都远远超过“并轨”,虽然这是同样影响我们消费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汇。唉,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是什么轨道和什么轨道并在了一起,只是知道我们是要花钱上学的人了,而且很“荣幸”的是第一批。我记得一年的学费是2000元,住宿费还没来得及涨,四年一共收了780元。1996年秋天的某一日,我带着生平随身携带过数量最大的一笔现金去报到。接新生的师姐还说,你们来了,学校什么都涨价了,连洗澡也由5角变成一块了。我纳闷,难道澡堂也并轨了不成。
我的大学生活属于非常传统且简朴的一类,在花费上介于满足生存和享受生活之间的普通水平。家里给交了学费和报销所有书费外,每个月还给我三百元生活费,加上自己拼命读书弄点奖学金(每学期400元到800元不等),还有不时得来的百十块钱的稿费,小日子过得也还舒服,有时候还有节余可以存下来出去旅游呢。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好在我是女生,那时一天五六块钱可以吃得挺好。而且,我们朴素的大学生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花销,算起来,逛这种摆满20元一双凉鞋、18元一件T恤和以五角、一元来计价的各种小吃的夜市,都算是花费比较多的夜生活了。别的不说,就光是在夜市上吃,女生的口袋就关不住了,那些烤羊肉串呀,涮牛肚呀,夹肉饼呀,雪糕冰棒呀,真是一块复一块,一块无穷多,最后带出来的那几十块就变成十几块回去了。那时候夏天走到哪儿都放着任贤奇的《心太软》,我就感慨自己因为心太软,嘴太馋,花掉了饭费的一倍又一倍……
所以我的经验是晚上看电影是最省钱的,因为只要三元钱可以看两场。而上自习呢,会带零食,为了买零食去一次超市也要花上几元吧。最贵的就是逛夜市,吃了买了,回来的路上还有可能拐去渊智园里那个防空洞改造的小书店租一本书来看,女生有时候真是不懂得该在哪节省,觉着前面钱花多了,于是三角钱租一天的书,一定要全宿舍六个人转圈看完再还,熬夜也要看完,“熊猫眼”算什么,不能对不起这三角租金呀。
攒了一年的钱,总要找个机会出去玩,学生出门也很节省,当年我从山西去杭州真是“坐”火车去的,江南三城旅游7天,吃住行带冲洗相片一共才花了700元,还在路上赚了一个我日后的老公,呵呵。
说真的,和现在的大学生手机、电脑、CD、数码、名牌衣服的生活比起来,我们那时还真谈不上“消费”这个词,就是生活过得去吧。去年给上大学的表妹买了一个钱夹做礼物,她说放卡的位置太少了,感慨呀,才五年多的时光,这会儿的大学生就银行卡、信用卡、各种打折卡、各色会员卡一摞摞地揣着了。我和她说我那会就是一张饭卡走天下,可以打饭可以可当书签尺子经过训练还可以开那种关不严的撞锁。妹妹抱着她厚厚一摞卡,反倒羡慕起我来:“姐,你那可是高级东东,‘一卡通’呀!”
链接六 大学必须有绿色通道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秋季开学时,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辟“绿色通道”,以确保新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
这位负责人说,从近几年的实践看,“绿色通道”制度以及其他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对保证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少数地方和高校,由于宣传、落实得不够深入,导致一些新生因为不能及时得到相关信息而影响入学。
为此,教育部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做好2006年高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任何高等学校不得因新生家庭贫困而拒绝其入学。
通知强调,在今年的招生录取工作中,公办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必须同时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等资助政策有关材料,详细介绍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绿色通道”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确保新生及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各校有关政策和措施,努力消除新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
2002-2006年:手机与饭局
王继侠(现准备读研)
学费:3380元/学年
住宿费:1200元/学年
生活费:500-10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每月的手机费
这个题目姐姐说有那么点无厘头,可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却是严格遵循着我的逻辑顺序,提到“大学费用”时,大脑给我的镜像反应便是手机、工作与饭局。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我们无法得知,但我却是先有手机卡才有手机。大学的第一学期,师兄给了我一张他退休的手机卡。我初步进入了信息时代。为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死皮赖脸地把父亲的手机据为己有,于是我成为了第一批M-ZONE人。大学第一年,每月生活费被父亲控制在500元左右。月初,移动扣除费用时,却不得不忍痛割掉50元银子。进入大四,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工作考研两不误,手机费用一度攀升至每月100元,今年三、四两月考研调剂的日子中,曾经创下月使用费253元的高峰,这与我的伙食费用几乎相等。“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髦词,其内在含义就是在这个时代,信息甚至比我们吃饭还要重要。
同学间流传着一句互相警醒的名言:硕士生像猪,本科生像狗。这句话虽然有点损,却真实揭示了莘莘学子的生存状态。硕士自然不用愁工作,当然可以像猪一样优哉游哉的生活。本科生却需要为工作奋斗,在学校,是最低级学生,得看老师脸色,找工作,得看领导脸色。为了能够顺利工作,只能实其内而虚其外。手机费自然不敢省掉,24小时开机;行头也不敢马虎,不至于名牌,但也不敢让自己土眉土眼;至于面试,用人单位似乎在考验我们的反应速度,经常还有一两小时才通知你去面试,打车费用自然必不可少了。
电视剧《姐妹》中,那个什么总对小乔说: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这也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创新。大学期间,过节有会餐,毕业有聚餐。在不过节也不毕业的日子里,还是会有人想方设法地请你吃饭,你也总会想方设法地请别人吃饭。酒肉朋友,许多人成为朋友就是从酒和肉开始的。为了日后能够将这种人际关系转化为生产力,你没办法拒绝别人,也没有办法不请别人。即使只在山大附近的小饭店,多则百八十,少则三四十。每月有那么两三次,荷包就日渐羞涩了。但宁愿别人认为我是穷光蛋,也不能让人觉得我是小气鬼。逢年过节再给关系好的老师提点烟酒,那就度日如年了。
父亲并不是大款,每年负担我338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之后,还不得不接着负担我的生活费用,不知道是时代膨胀了人的欲望,还是我本“奢侈”。大一时,生活费基本控制在500元/月以内,姐姐偶尔会给我100-200元的机动费用。大二大三大四逐年递增,最后差不多1000元/月。考研调剂的日子中,创下了月3000元的纪录。在“消费账目”中,大部分都是为了与同学朋友联系,或者是加固人际关系,真正为了生存的消费则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也许这就是所说的“社会化”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