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决定用词
作者:浙江诸暨市学勉中学 陈鉴霖 311811 13857541627 时间:2006/8/11 0:05: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33
作家毕淑敏写了一篇短文题为《抵制“但是”》,认为这个词的长期运用增添了“沮丧的灰色意味”,主张以后不用“但是”而改用“同时”,以凸显“宽容和慈悲”①;随后,钱吕明老师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上发表了《何必抵制“但是”》一文,就“但是”该不该抵制的问题与作家毕淑敏作商榷,短小有趣,予人启发。
毕淑敏建议写文章时不用“但是”用“同时”的观点当然是站不住脚的,只是如果仔细地体会一下她对“但是”的意见,我们会发现她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对“但是”有意见,而是要以对“沮丧的灰色意味”的拒斥来表达对人间“宽容”“拥爱”等等温暖情感的呼唤,也即,要强调她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她所采用的是一种“剑走偏锋”的表达策略,并不意味消灭“但是”。而钱老师则有点“较真”,从语言运用本身来谈。这当然是深有其理的,只不过众所周知,谈语言的运用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而钱老师似乎有所忽略,笔者试作简单补说。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已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他在举“推敲”例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时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又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②按这个理解,该不该用“但是”、怎样用“但是”就在于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也即要从具体语境出发。
先是“该不该用”。比如“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不能骄傲自满”一句,如果说话人是对一个素来自卑,找不到成功感觉的学生说的,而说话人是要鼓励一下,则“但是”是不该用的,因为它会使这个学生认为自己“这次考试成绩不错”是微不足道的,最要紧的是“不能骄傲自满”,甚至还会以为别人在怀疑他易于骄傲自满,从而陷入更紧张、更自卑的状态中去;而如果是对一个自信心爆棚,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飘飘欲仙的学生说的,而说话人是想削一削他的傲气,让他知道求学须勤勉,则须拿“但是”来作强化。
再是“怎样用”。比如“这女孩身材相当好,但是皮肤黑了点”一句,这句话似乎有点“损人”的味道,如果让这个女孩听到了,当然会不高兴,可能还会哭鼻子,于是钱老师建议把它改成“这女孩皮肤黑了些,但是身材相当好”,仍然落在“肯定”(或“赞许”)上。这是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角度出发的,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有实在价值,但是(我这里也免不了用“但是”),如果说话人就是要表达内心的一种“不满意”(或者“遗憾”)呢?比方说是一个导演来选秀,对这个角色有身材、皮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而这女孩作为应征者有欠缺,导演觉得不满意,要另选,他说前一句话更合情理,体现对选角要求的坚持;如果选了多时选不好,打算降低要求让这个女孩出演该角色,则他说后一句话更显情绪的变动,体现他对现状的妥协或对缺憾的包容。再比如这女孩是某家儿子的女朋友,今天带着回家去,为人母的如果要用前面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会怎么说?显然,如果总体上是取接纳态度的,她会说后面一句,而如果是取拒斥态度,则大概就会说前面一句了。
同样地,“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一句也不能简单地改成“今天的风很大,但是太阳很好”。因为这样改动仅仅承认了一种心情,尽管有缺憾,仍然乐观。而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说话人恰恰想要表达内心的缺憾的可能。乐观、肯定,当然是好的,但悲观、拒斥,毕竟也是现实存在的,又何必采用话语技巧掩盖?
由上所说,“但是”的该不该用、怎样用均取决于语境,取决于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最后抄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一句名言:
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不认同,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可否去掉“但是”或者换成“同时”?可否颠倒语序变成“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是,你说的 每一句话我都不认同”?
注释:①转引自钱吕明《何必抵制“但是”》,《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
②朱光潜:《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5页。
(全文约1600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