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源于细读

作者:311811 浙江诸暨市学勉中学 陈鉴霖 13857541627  时间:2006/8/11 0:09: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0
  一、教前设想: 
  《将进酒》(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是经典诗歌中的经典,而这,似乎也给我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带来不小的压力。心里总是希望能让自己的教学对得起它,“以经典(课堂)应对经典(文本)”的。而后来,针对自身实际,我给自己的教学定位为:充分诵读,细细悟读。 
  于是我选择“文本细读法”。这当然不是我的创举,众多老师已为“细读”的“理”和“法”作了大量探究,而我只是要参与其中。当然,细读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我作为教师,要当好“平等的首席”的角色,而如果当不好,当“次席”也行,但必要时,坚决要有自己的立场。这堂课,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诗歌的妙处,来触摸李白那颗敏感而纯净的心灵。 
  二、教学过程: 
  (师生朗诵及朗诵指导部分略) 
  师:现在,让我们在刚才读“熟”的基础上来作一点读“透”的努力,请每一位同学都来细细咀嚼诗句,品味其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领悟。 
  (约三五分钟) 
  生1:我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因为这体现了诗人的豪气、自信,值得我们学习。 
  师:有没有什么词特别能体现这种“豪气”、“自信”的味道? 
  生1:“必”、“还”。“必”是“一定”的意思,“还”是“仍旧”的意思,这两个词显得诗人很有自信,很有豪气。 
  师:我也有同感。我想在座的各位都会喜欢这句诗的。其实也许在我们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早已会用这一句诗了(许多同学表示认同),我就记得自己读中学那一会,大家写同学录的时候,特别是男同学,是很喜欢写这一句的。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两年前初中毕业在写同学录时,有这样写的吗?(有七八位同学举手)看来还真不少,可见大家也有着李白的心怀(生笑),不过,我想到一个问题:同样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语,我们与李白真的一样吗? 
  生2:好像不一样 
  师:是“好像”吗?立场要明确。 
  生2:不一样。因为我们不如李白有才华。他说“必有用”、“还复来”是有他的天才作基础的,而我们是普通人,只是说说而已。 
  师:我想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凡人只是借用一下长长志气、显显威风的,比起李白缺了点底气和资本。不知道其他同学是不是这样想的。 
  生3:我认为他说得不对,不能拿才华的高下来决定有没有充分的自信、豪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价值,应该充满自信。李白诗写得比我们好,但是讲考试恐怕就不如我们吧?我认为我们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时与李白的不同是,我们是在校园里,还没有去社会闯荡过,对未来充满了快乐的憧憬,自信心爆棚,而李白却已经闯荡过了,但没有成功。 
  师:你是说我们还很单纯,而李白是经历过了人间沧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3:课文注释①中说,写这首诗时,“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应该是处于很失意的状态中。 
  师:看得仔细,有道理。那么这个“必”、“还”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 
  生3:有感受着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但又对自己开创事业有着强烈的愿望、信心。 
  师:也正是这位受伤的天才对自己的一种勉励。这一句我觉得已经“嚼出味”来了,不妨再谈谈其他诗句。 
  生4:我喜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句。因为这里李白自比为圣贤,很可爱。 
  师:我觉得你用“可爱”这个词也很可爱(生笑)。我们想知道你怎么会用“可爱”这个词。 
  生4:因为上面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很自信,就像老师你刚才说的一样,在勉励自己,而这里,他把自己跟 “古来圣贤”摆在一起,说他们向来都是寂寞的,自己寂寞是正常的。这好像就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味道了。上面自我勉励,这里变成了自我安慰,说明他情绪不稳定(生笑),有小孩子脾气,所以我觉得很可爱。 
  师:倒的确可爱,我们可以称他为“性情中人”。除了这“可爱”,有同学品出其他味道吗? 
  生5:悲凉。因为既然是圣贤,就该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但却“寂寞”、受冷落,这是很不正常的,李白在想到古来圣贤,又想到自己时,肯定会有一种悲凉感。 
  师:的确是咀嚼过了。所幸我们所处的时代,判断人才可不是那么单一了,我们可以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不必领受悲凉了。 
  生6:无奈。“惟有饮者留其名”,像李白他们这些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才华,只好借酒消愁,心中是充满无奈的。 
  生7:愤恨。因为李白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是社会造成的。 
  师:能不能把“社会”具体化一点? 
  生7:是统治者造成的。 
  师:你是说于是诗里包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恨。不过这跟我们平常所感受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愤恨”好像有点不一样……你能指点一下吗? 
生7:……他的愤恨是压抑着的。 
  师:为什么要压抑? 
  生7:反正爆发出来也没有用,弄不好还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闷在心里的愤恨,比爆发出来的愤恨更愤恨。 
  师:有点绕口。(问其他同学:)不知道他讲得有没有道理?(生赞同。)好,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几位同学对这一句诗的品味,我们细想一下,实际上诗人的感受是有层次的,最深层是“愤恨”,上一层是“悲凉”、“无奈”,再上一层是“自我安慰”。也就是说,我们几位同学是把不同层次上的作者情绪给品味出来了。如果我们要确定一种主导情绪,大家认为是哪一种? 
  生(众):愤恨。 
  师:其实这种对不公正的世道的愤恨,作者的另一句诗也很干脆地表达出来了,是哪一句?请作一点具体的品味。 
  生8:“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他根本就不屑于过富贵豪华的生活,与其如此,还不如长醉不醒,表明他与这个世道是对立的,对它是愤恨的。 
  师:你谈到这一句话,倒使我想起《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一个相似的句子,大家能背出来吗? 
  生(齐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正是这一句。我想请大家再仔细品一品,刚才这位同学读出的一句与大家背出的一句,在表达诗人的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生9:这两个句子都表达了诗人对权贵、荣华富贵的蔑视。 
  生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傲气十足的诗人的形象,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有傲气的同时,又显得有点消极。 
师:唉,看来如果世道不公,再大的天才也只能是暗自神伤了。不过,无论怎样,诗人李白都坚持一条:绝对不与权贵妥协。这是很可贵的。接下来再请同学来发现。 
…… 
  (品味还在继续) 
  三、教后小记: 
  在这一堂课上,先让学生熟读是一个前提性环节,随后的细读品味则成一核心环节。完成这两个环节,花了近两节课的时间。上面所示的片断,读起来大约是蛮流畅的,但在具体课堂(原生课堂)上,是会有另外的情形发生的,比如学生打岔,比如发言学生在口头表达上表意不清或罗嗦等。所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也进行了近一节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已是人们的共识;打破“心智沉默”的状态,已是使教学有效的必需。而在关注学生“动”的同时,又还得关心学生在怎样的学习基础和生活阅历上“动”,我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并不佳,生活阅历单纯,于是,在这堂课上,我看重的是,学生在开始品味了,至于品味得好还是坏,是其后的事。可以说他们已经由一种被动的接受结论的状态,过渡到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而发现诗歌内蕴,再而作属于自己的表达。他们与诗歌、与诗人之间,不再隔着一个自以为是、喋喋不休的解说者。同时,我感受到耐心的重要。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是会有缺乏足够耐心的情况出现,一旦学生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清楚,就急着代劳,有时甚至就索性取消了学生发言的权利。这当然是荒谬的行为,使学生的存在在根本上失去了意义,成为空洞的名词。耐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组成“课堂理性”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名学生的课后感言: 
  我觉得这堂课使我很快乐又很伤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将进酒》里的味道,是我们自己品味出来的,这比老师直接讲给我们听要好得多,印象更深刻。同时,正因为是我们自己品味的,我们——至少是我个人,是觉得我们尽管与李白相隔很远,但他凝结在诗句里的情绪还是那么真切,让人跟他一样伤感。 
  我们高三学生,都是挺功利的,因为八个月后就是高考;从考试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也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从我们做过的题目看,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法也不外乎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