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背景,化难为易——教《愚溪诗序》一得
作者:佚名 时间:2006/8/19 8:29: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27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公元805年,就是唐顺宗永贞元年,王伾、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政,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由于主客观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宪宗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伾,柳宗元就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而且朝廷还规定他终生不得赦免。这就是说,柳宗元只能老死在贬所。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凡是能称得上革新运动的,它都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向前进,是一种新生事物,最终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他的意图是好的,对广大人民是有益的,所以当权者对它应该采取保护、扶持的态度,而不应压制扼杀它,否则很难说这个时代的政治是清明的,因而“永贞革新”的失败及有关人员的遭遇,恰恰证明柳宗元生活的宪宗时代并不是一个“有道”的社会。然而,在《愚溪诗序》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却说“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其中所谓“遭有道”就是指生活在宪宗执政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说是“有道”,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的“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那么,文中其它段落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让我们一块分析一下第五自然段。
这段开头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条溪水“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着喜笑眷暮,乐而不能去也。”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么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使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接下来笔锋又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漠、孤单,却有一枝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之中,返朴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不难看出,这仍然是作者在抒发内心深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这样由背景直接转入正文的难点处,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本文正话反说这一特点了。当然,文章的真义也就很明确了,既然如此,那么前三个自然节不成了多余的了吗?恰恰相反,这正体现了这篇序的另一特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因为这种写法同学们了解的较多,所以在此仅作简单分析。
前三个自然段是写溪以及溪附近的丘、泉、沟、池、堂、亭、岛等都被冠以“愚”字的缘由。很显然,它们是受到作者的“以愚触罪”的连累,因为“予家是溪”。本来作者被贬就是不公平的,而由此牵连到贬所的溪水,这就更不公平了。这种不公平无疑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抗议。在这里,作者借溪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来折射自己,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充分反映了一个遭受沉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也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