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让我欢喜让我忧
作者:郑慧清 时间:2006/8/23 19:30:27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21
然而,昨天晚上自央视上看到这条新闻,谓今年百余家长送清华新生入学后露宿校园,不由得使人沉重。我倒希望这是一条假新闻,然而,却不,今天,在《人民网·今日教育看点》上,不仅重读了这一新闻,而且,还看到就这一话题引发的讨论。各方都表达了自己对这一事情的看法。清华的回应应该是理性的,学生公寓负责人表示,每年在新生入学前,不断有家长来电询问如何解决临时住宿问题,校方都反复进行解释和劝导,告知家长,学校会做好新生报到工作,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家长送子女入学;另一方面告知家长,如有特殊情况确需陪同子女来校,也请提前联系好在京的住宿场所,以免届时遇到不便。“在随通知书寄给每一位新生的报到须知中,也明确提醒学校的住宿接待条件有限,希望家长和亲友不要送新生来京。”该负责人最后表示,希望以后入学的新生家长尽量不要陪同来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学校能做好新生入学工作。由此可见,清华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些,然而,一些家长还是不放心地送自己子女到清华来了!
当然,子女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如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其家长高兴心情可以理解,而且,愿意送就送,这本来是家长个人的私事,然而,送女子上学人数如此之多,就不是件小事了。是新生家长对自己子女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不放心?是这些清华学子自己的自立能力不足?我们从《人民网》上所作调查中看到了沉重—— 第一个调查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在外地读大学,你会送孩子到学校吗?” 在476人参与的调查中,选择“会。我要对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有个具体的了解”占了64.9%,回答“不会。孩子已经长大了,完全有能力独自去报到”只是31.3%。,剩下的3.8%为“不好说”。第二个调查问题,“如果你是新生,学校在外地,你希望家长送你到学校吗?”在266人参与的调查中,回答“希望。带的东西多,平时很少出远门,路上有些孤单”的占了48.5%,回答“不希望。我已经成年了,请父母不要为我担心”只是占47%,剩下4.5%的人选择了“不好说”。固然,从调查中无法确定这些参与调查者的职业与身份,然而,从这种调查的结论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一种文化的氛围,就是中国的家长对于子女的适应能力不放心和子女对于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前者是三成,后者是近一半。面对这样的文化,我们这些高考状元高考精英们,能不能很快在适应新环境?或者说,几年的清华生活,就能将他们培养成“自强不息”的一代新人?
诚然,这种现象不能怪清华,然而,由这种现象中折射出我们基础教育的沉重却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种文化?我们对孩子们的培养少了点什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