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呼唤真情回归
作者: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语文组 廖菁 时间:2006/9/5 19:19: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29
思来想去,我决定还是让同学自行体悟——用文字来还原诗歌的景致。在还原的过程中,让他们调动起自己的生活感受,连接起自身的审美体验。我对他们说,“在写作过程中,哪怕你只产生了一丝一屡美的感觉,我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结果,文章交上来,我诧异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实在是很敏锐,他们对美的体验实在是很深刻!
秋雨的润泽清新、秋山的空明通灵、秋月的皎洁多情、秋林的妩媚摇曳、秋水的潺湲活泼、秋石的光洁滑溜,甚至是秋苔的青绿、秋露的晶莹、秋风的刚柔、秋气的颤微,尽收囊中!
山居之人踩月而来踏月而归的浪漫超俗、结伴浣女撒落一片笑语的自由快乐、穿莲渔人满载而回的勤快充实,甚至男的抽着旱烟、女的追逐嬉戏、老的倚门等候、少的翘首期盼,毕赴笔端!
诗佛王维被眼前景的优美静谧、人的祥和幸福勾起万千萦怀思绪,厌倦尘俗的激愤、逃离官场的庆幸、魂归深山的愉悦、秋朝胜春日的豪情甚至永淹山林与俗世决裂的心志,皆唤此中!
在这儿我撮取两篇以飨读者:
(一)山之秋韵
那一夜骤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于抵挡的气息,那有着桂花香般的诱惑的气息似乎在暗示着,如此良辰美景怎能虚设?
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感受着水的韵味,山的神韵,大自然的瞬息万变萦绕在心中,空气中挟着秋天特有的凉意,随着风来回地穿梭于发梢之间,耳边能听到微风吹过的声音,整颗心随着风飞舞,世界在此刻显得如此静谧。
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
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潺潺的泉水欢快流过那些山石,流淌在小溪中。
溪的那头,归途中的洗衣女带着如水的笑声踩着月光走来,声音随着风穿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然后飞散在这一夜如画的幽谷中,飞扬,飞扬……
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一天的快乐与幸福,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和着“吱吱”的摇橹声,归来,归来……
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
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二)最美的诗
脚踩着光溜湿润的山间青石板,“哒哒”有声,惊起了远处茂树林里安栖的鸟儿,“啪啪”作响,传到老远的老远,兴许已响应了蓝田别墅里那只寂寞已久的白头鸟。思绪愰愰悠悠,殊不知额头华发早已被零落在松枝上的水珠儿打得光亮光亮。
闲情四起的心,忘了归路,幽幽地伴着松林间时隐时现的那轮亦如多情人般的皎皎明月,心底无比舒畅。走着,走着,来到了松林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条潺潺流着的小溪顺着粗犷的山石蜿蜒流向山谷的另一头,皓月当空,映在清流之上粼粼波光如粒粒碎银般分外可爱,叫人伫足感叹啊!
忽而小溪那边翠竹林中鸣起了野鸭的“嘎嘎”声,继而一片清越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中,随后渐渐远去。顺心走去,不经意间竟然发现了一片宽宽的水塘,隐没在林间的青石阶上栖了几只懒鸭,呆呆地望着前面荡漾的水波。忽而水塘“哧哧”地泛起了一阵骚动,枯黄的残荷不情愿地排水披分,一条悠悠地顺流而下的小渔舟乘着明月寻着归路向外划来。
才一会的功夫,林中的一切又恢复了宁静,只有头上的那轮明月依旧痴痴地望着不思归路的我呀!
春花春草让人怜惜,然而时至深秋的今夜却早已衰败,但山中的秋水秋月冥冥中填补了这唯一的缺憾,如同树叶褪去了绿色,秋天却给予了它们最美的诗行。虽然春天美得更明艳,但秋天的深沉,秋天的韵味却无与伦比。就叫我多伴会儿这些可爱的精灵吧,兴许只有它们懂我,恋我。我愿意永远看着松树林,看着荷塘,看着青山,做一个面朝自然的人。
魂归兮深山!
你说,学生对诗歌的体会都到这种境界了,老师还需多费唾沫,多嚼口舌了吗?这类作文训练,让学生自己走入诗歌,体悟诗情,在根本上扭转了诗歌教学中固存的“台上老师激情飞扬,台下学生无动于衷”的现状;同时也让我看到我们同学膨胀想象的张力,如果他们也活在唐朝宋代,说不定也会是才华横溢的诗仙诗圣诗魔诗豪诗鬼诗囚了。
诗歌改编散文,值得我一直做下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