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吞噬了学生的“幽默细胞”?

作者:杨敏  时间:2006/9/7 12:34:22  来源:文汇报转载  人气:664
  在今年举行的一次中学生作文竞赛口语交际决赛上,20名作文“高手”都是从几万名参赛学生中过五关斩六将遴选出来的佼佼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高手”说不如写,语言缺乏真情、激情,更少见诙谐和幽默。事实上,学生缺乏幽默感是一个普遍现象。那么,是什么吞噬了学生的“幽默细胞”呢?
  考场上,学生的幽默细胞被吓跑了
  这场口语交际决赛的试题是一道有关同学生日礼物迎来送往的口语表达题,要求选手们以“小珍”为对象进行叙述。题目看似简单,其实测试难度很高。选手要在短时间内选择角度、组织语言、阐发观点、表达个性,这种难度就等同于要求一个体操运动员既要在窄窄的平衡木上保持身体平衡,又要把一整套高难度动作优美、流畅地完成。更何况,参赛选手都明白,来到口语交际决赛的考场,意味着自己已经从成千上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离最后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这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紧张与期待。而与考官的零距离接触,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在这种紧张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再好、应试能力再强,“幽默细胞”也早被吓跑了。
  课堂里,学生的幽默细胞被挤没了
  考场上,学生的“幽默细胞”被吓跑了,那么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的“幽默细胞”是否存在呢?相信凡是熟知课堂教学现状的人,都会悲哀地发现———课堂里,学生的“幽默细胞”被挤没了!
  首先,教学缺乏民主,把学生的“幽默细胞”给扼杀了。
  细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要求学生,上课听讲要“正襟危坐”,回答问题要“击中肯綮”,语言表述要“中规中矩”。说话的程式化、视角的单一化、答案的划一化,使得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趋于同质化而缺少创新的个性化。即使学生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有幽默的苗子萌发,也往往由于教师缺乏倾听的意识,缺乏敏锐的目光,缺乏包容的胸怀,而在有意无意中,把学生的“幽默细胞”给扼杀了。
  其次,“满堂灌”或“满堂问”,把学生的“幽默细胞”给挤没了。
  在“满堂灌”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者,教师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是极为有限的,有的几乎没有。这样的课堂,又怎么会孕育出学生的“幽默细胞”呢?
  在“满堂问”的课堂上,教师缺乏等待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怎么可能有精彩独到的发现与智慧火花的闪现?因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总量不够,就不可能启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何况,幽默历来被称作是“智慧的剩余”。由此可见,智力都没有得到发展,又怎么会诞生出“智慧剩余”的“幽默细胞”?
  生活中,学生的幽默细胞被压制了
  余秋雨在《黄铜的幽默》一文中写道:“欧洲是什么?我在街上寻找。是灰墙巴洛克?是阳伞咖啡座?是尖顶老教堂?突然我肃然停步:路边一个真实的地下井口的铁盖已经打开,正有一个修理工人慢悠悠地伸头爬将出来,而这一切其实是一尊街头雕塑。初见到它的行人都会微微一惊,在辨别真假的过程中发现幽默,然后愉快地轻步绕过。”
  引用这段文字,我试图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幽默是要靠环境和文化熏陶的。
  而我们的学生又生活在怎样一个环境中呢?家庭生活中,充满他们耳鼓的,是家长语重心长的千叮万嘱;上学路上,满眼所见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与人们的匆匆脚步;学校课堂里,听的最多的是老师的知识传授与谆谆教导。在他们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几乎没有宽松的生活空间与闲暇的自由时间。即使他们的天性中蕴藏着顽皮与天真、从容与诙谐、智慧与激情,相信也会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残酷的竞争环境压得喘不过气,从而消磨殆尽———没有了幽默的“土壤”,何来幽默的“种子”?
  曹禺先生有过这样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也许这就是学生们的生活现状,同时也是我们的教育现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