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奇迹——中国义务教育的“黑色幽默”
“这里,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分”
继11月3日起本报连续推出西部代课教师、教育经费投入等报道,关注义务教育的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之后,今天,本报再次在头版推出一组关注城市内部的义务教育公平的报道。
本期聚焦安徽省铜陵市治理“择校费”的实践。这个城市,在全国“择校风”盛行的大环境下,逆势而动,积十年之功,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其卓尔不群的经验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 学校倾斜;资源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倾斜,更在于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各初中,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初中之间的应试竞争压力。
我们期待,铜陵经验能在整个中国的城市推而广之,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陈至立批示总结铜陵经验
今年9月开学报到之后,安徽省铜陵市十五中教务处主任柯晓霞照例从800多份户口簿中挑出“可疑对象”,分派给几位年轻的教师,让他们挨家挨户去查。
铜陵这样的做法已经有10年之久。语文老师徐亚平曾“查过户口”,他大热天踩着单车,查了20个“可疑对象” ,结果发现都在“片”内——按照这个城市“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他们都是“合法”的学生。
今年10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在这个并不知名的小城市召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王民养在会上指出,铜陵在推行有效遏制“择校风”方面创造了奇迹,这证明“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不可为,而是愿不愿为”。
去年12月,教育部的一个调研组到铜陵检查评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专家们上街随机询问铜陵市民,路人的回答是,“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早在6月份,国务委员陈至立曾就“铜陵推行教育均衡、消除择校风”作出批示,对“铜陵奇迹”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认真调研总结经验。
在全国各地择校风愈演愈烈之际,铜陵这个仅有70万人的城市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有专家评价,“这里,也许是中国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城市。”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雷万鹏认为,铜陵会议是近年来由教育部召开的第一个在探讨实现教育均衡具体措施方面的会议。 “其实教育不均衡现象由来已久,且愈演愈烈。各地对此心知肚明。”他说,“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是当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现出的努力和勇气。”
铜陵会议期间,雷万鹏特别注意到,在这个城市的两所“薄弱学校”,竟然各有一所“逸夫楼”——在别的城市,这样的楼往往只建在最好的学校。
“空中飞人”与“厕所户口”
“铜陵奇迹”本不该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奇迹
创造“铜陵奇迹”的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当地分管普教长达12年的教委前副主任汪其惠给出了答案:“我们只不过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安徽省有关文件精神照做了而已”。原来,创造“铜陵奇迹”的最大成功经验,竟是“遵规守法”。这是怎样的令人哭笑不得却又发人深省......
然而在十多年前,铜陵的择校风之盛并不逊于其他城市。
铜陵的“择校”现象,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在这个有中国“铜都”之称的城市,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矿区企业所办学校,其人财物由企业投入,另一类是市属学校,多由市教育局直管。两类学校各占一半左右。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工矿学校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而越来越差,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许多矿区家长将孩子往市区学校送,这使得市区学校压力骤然加大,本已存在的择校风,也因此愈演愈烈。
那是一段让很多铜陵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每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教师,都可以讲出一连串的择校故事。
这些故事,又大都与“户口”有关。
1987年,铜陵市按照义务教育法精神,取消了小学及初中重点学校,同时也取消了初中升学考试,在小学和初中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结果,抽去了升学考试这块挡板之后,向来重视教育的铜陵人,都开始挖空心思地往被取消了“重点”称号的重点学校挤。“重点是取消了,但学校的差别明摆着。”一位铜陵家长解释说。这位精明人很快找到市实验小学片内的亲戚,然后通过派出所的“关系”把小孩户口“挂”进去,这样,小孩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这所当时被认为铜陵最好的小学。
一些离奇的现象开始出现。比如,除了上面所提的“挂户”,还有换户——在学生上学之前,两家户口临时调换;空户——只找个房子,登记个户口,其实却没人;假户,连人带房子都没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户口战,被当地教育界戏称为“空中飞人”。
一位老师曾按某学生户口簿上的登记地址去家访,结果发现那里竟然是一个厕所。铜陵市教委原副主任汪其惠所住的楼房只有6个门洞,结果他发现一名学生的户口簿上,登记的跟他是同一座楼,但却冒出来个“7单元”。
而铜陵市当时的一项政策,则把这种现象渐渐推向了极致。1991年前后,为了筹措城市发展资金,铜陵市政府将 7000多个户口指标以每个5000元的价格卖给外地人,结果,有5700多个买户口的全是学生家长。掏钱的家长们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上城里的学校。
据了解,当时市一中初中部每年片内学生数不过600人左右,然而有的年份学生报到的一度达上千人,几乎超了一倍,显然,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买的户口或者“空中飞人”。班级根本装不下,无奈之余,学校只能拒收部分学生,结果又引发了矛盾,没能进入市一中的家长纷纷赴市委、市政府上访,质问为何别人可以,而他们的孩子进不了市一中。
1992年,铜陵市由纪委、教委、公安局、监察局四部门联合就市一中初中招生问题出台文件,明确禁止“挂户” 等行为。由四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治理择校,这在全国很可能绝无仅有。
对此,铜陵市教委原副主任汪其惠印象深刻,“当时的择校问题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从那时起,老师“查户口”便开始出现,并形成惯例沿续至今。
现在的铜陵,尽管十五中(原一中初中部)仍被多数人认为是最好的初中,但与其他各校相比,已经没了明显差距— —这被认为是铜陵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不择校的根本。而铜陵市市长张庆军的小孩就读的就是二中,而不是被认为可能更好些的十中、十二中或十五中。
文章评论
共有 6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