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绩“拼命”——一个初中生的作息时间表
作者:不详 时间:2006/9/19 12:15:51 来源:中国青年报转载 人气:2243
原来,最近原籍河南农村的叶先生返乡探亲时碰到了一件让他心疼不已的事儿:上初中的妹妹,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却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晚上近22时才到家,回家后还要再做作业,经常是23时才能休息,甚至有时子夜零时还不能上床。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全国都提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实践在生源大省却也是扎扎实实的,”在电话里,叶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这种现状不是老师造成的,也不是校长造成的,而是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造成的。”
9月上旬,记者奔赴河南省的郑州、周口、许昌等地,对城市和农村的中小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一个初中生的作息时间表
“从上初中开始,我就再没睡过懒觉,虽然学校规定是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但我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都是5点就起床了,晚上学习也是到10点以后。”说起两年的初中生活,郑州市下辖的新密市某乡镇中学八年级(初二)学生贾辉一肚子的牢骚,但他知道必须这样做,因为他想考好高中,想考好大学,想走出农村。
贾辉所在中学规定的作息时间如下:
5:30起床
5:45——6:00早操
6:15——7:00早自习
7:00——7:30早饭
7:30——8:00早读
8:00——12:00,上午共有4节课
12;00——12:30午饭
12:30——13:30数学辅导
13:30——14:30午休
14:40——17:40下午3节课
17:50——18:10课外活动
18:30——19:00晚饭
19:00——20:30晚自习两节课
20:30——21:00读报
贾辉告诉记者,早自习和早读时间是法定分配给语文和英语的,下午20分钟的课外活动时间从来都不属于学生,而是被物理和化学老师占用,跟接下来的晚饭前的时间加在一起,成为约定俗成的理化辅导课时间。而读报时间也是“从来不读报,被老师霸占”。
据记者了解,在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的河南,很多孩子都和贾辉有着同样的作息时间表,每周只休息一天或半天,寒暑假时间也很短。
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周口市某乡镇中学采访时,该校校长告诉记者,这里的老师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与学生一起晨读、跑操,晚上学生睡了,老师还要查学生宿舍就寝情况,然后再备课、改作业到深夜,一般是23时前后才能休息。
许昌市某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其实他们也想多休息一会儿,他们也不想无限制地加班加点,“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但不这样做,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不来,学校的升学率上不去,而这些是对老师考评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学校对老师的考评也是和收入直接挂钩的,
“我们老师的压力特别大,每次考试分数在平均线以下的,老师要被扣钱的,单科成绩考第一的,老师有50元的奖金。”太康县毛庄镇一初中的老师说。
在多次明察暗访中,记者发现,郑州市大部分的中学,每科每周都要进行周练,每月进行月考。郑州某初中的一名男生说,除了会考,各科都有月考,数学、物理等科目每学完一章,老师就要测验一次。
据记者了解,这种抽考调考,有些是县市组织的,有些是乡镇组织的,有些是学校组织的。还有一些,是几个学校关系不错,教学水平相差不多,几个校长一商量,就组织一次考试,来个横向比较。
除此之外,许多中学生还要参加全国性、省、市甚至是县区一级举办的各类大赛。算下来,初中生平均每个月至少要考试三次。而且一些大的考试过后,还要排名次、见家长,几乎每个学期都要开两次家长会。
作业太多,学生就每人分开做一页试卷再互抄答案
许昌某中学初三的一个班里,教室里坐着60多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课桌上堆着教材、辅导书和作业本,将桌上所有的书本垒起来,足有1尺高,学生矮小的身躯被书本遮得严严实实。
由于升学竞争激烈,还有各级教育部门对老师的考核评比,迫使老师像搞竞赛一样比着给学生留作业。在郑州市某中学初二(3)班,记者发现,每名学生仅英语就有5种教辅资料。一名叫张航的同学戏称自己为“只会做练习题的机器人”。
在太康县三中,一位初三女生告诉记者,由于各科老师都留作业,有时作业量还特别大,同学们之间互抄作业现在已是“公开的秘密”。她说,晚上放学时,几个同学分工负责,数理化作业三个同学一人做一门功课,第二天再互相抄一下答案交上去。
另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有时没办法,老师把测试卷发下来后,几个同学会分开做,每人做一页卷子,第二天再互抄答案,有时可能怕老师生疑,个别人还会故意把选择题答案抄错一个。
“光这样还不行,我们几个人还得轮换做,不能一个人总是做第一页,因为选择题和大题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大家必须得尽可能保证交易公平合理。”这名初三学生又解释说。
乡镇党委书记:分数和成绩就是素质教育
在今年教师节的庆祝表彰大会上,新密市某乡镇党委书记在大会讲话时就公开称:“什么是素质教育?对咱们来说,分数和成绩就是素质,考上的学生越多,说明学校素质教育就抓得越好,我就看你的升学率!”会场上,听到这“宏论”的老师们也面无表情,毫不动容。因为他们能够理解,乡镇领导也是出于无奈。
新密市某乡镇中学的张秋老师告诉记者,现在,高考的压力已经渗透到了中小学,因为初中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高中,而考不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就小了许多。
张秋老师说,河南不少中小学校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我们老师就重点培养综合成绩前20名的,其他学生跟不上也就算了。”
在张秋所在的学校,七年级(初一)学生升级到八年级,八年级学生升级到九年级,都是要重新分班的,而分班是按照考试成绩进行的。“当然,我们分班不搞重点班,而都是平行班。”张秋犹豫了一下又解释道。
张秋透露说,在他们学校,一般是每月调考一次,而九年级(初三)是每星期就调考一次,往往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抽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操场上,露天考试,杜绝作弊。“学生成绩在平均分以下的,低1分扣老师10块钱,就是要逼着老师光比成绩。”他说。
应试教育越往基层越厉害,乡镇农村学校最突出
河南省某教育部门的孙海峰多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他告诉记者,学校、老师和家长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就是考试成绩。“学生考得好,领导有政绩,学校也光荣,老师开心,家长高兴。如果考得不好,则全都要挨批。”孙海峰说,“这是现实中的应试教育在逼上级部门,上级部门逼校长,校长逼老师,老师及家长逼学生。那学生逼谁呢?只好自己逼自己!”
和向本报报料的叶先生一样,郑州市某中学张春喜老师也认为,现在,素质教育口号提倡是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实践开展也是扎扎实实的。
张春喜老师一连用了3个“越厉害”来说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反差之大:“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越厉害,应试教育实行就越厉害,而且是越往基层越厉害,乡镇农村学校最突出。”
记者采访的老师、家长在说起河南学生的“苦”和“累”时,都和河南的省情联系在一起:农业大省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现有98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就有7000万左右。河南同时也是全国的高考生源大省,根据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河南省今年共有78万多人参加高考。
然而,河南今年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的实际录取人数不足10万人,其录取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一些省、市、自治区。
孙海峰认为,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招录取比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考大学的门槛相对降低了,但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的竞争还比较激烈。“事实上,还是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
河南大学的高友鹏教授则认为,如何根本解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社会难题,“要想真正给孩子减压减负,除非是取消高考,可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